营养素之碳水化合物.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745574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养素之碳水化合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营养素之碳水化合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营养素之碳水化合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营养素之碳水化合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营养素之碳水化合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养素之碳水化合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素之碳水化合物.ppt(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体重 70 千克,体脂为 10% 脂肪的个体。 其脂肪含量= 70 10% ,为7 千克脂肪; 以每克脂肪可提供 9 千卡能量; 脂肪能源储备=7 1000 9 = 63,000 千卡。 若同一个人以每小时 5公里的中等速度作步行活动? 理论上可持续运动多长时间?,Vo2max(ml kg-1 min-1)=0.1 S+3.5,1升的耗氧量大约相当于5千卡能量,Vo2max=11.8(ml kg-1 min-1),Vo2max=11.870=826(ml min-1),此人运动1分钟消耗能量(826 5)/1000kcal。,理论上此人连续运动63000 4.13 60=254小时。,一

2、组成与分类,二 营养功用,三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四 血糖的来源、去路和调节,五 低血糖的表现及其防治,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六 碳水化合物与运动的关系,七 膳食纤维,5,本讲要求,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分类、营养功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熟悉低血糖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 熟悉膳食纤维的分类与生理学功用。,一 组成与分类,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单糖 monosaccharide,双糖 disaccharides,低聚糖 oligosaccharides,多糖 polysaccharides,葡萄糖、果糖、 半乳糖、核糖,蔗糖、麦芽糖、 乳糖,龙胆三糖、棉子糖、 甘露三糖、鼠李糖

3、、水苏糖,淀粉、糖原、 纤维素、透明质酸、 硫酸软骨素,蔗糖,方糖,冰糖 99.9%,红糖 89%,绵白糖 97.9%,白砂糖是食用糖中最主要的品种, 在国外基本上100%食用糖都是 白砂糖,在国内白砂糖占食用 糖总量的90%以上,绵白糖是国内消费者比较喜欢的 一种食用糖。它质地绵软、细腻, 结晶颗粒细小,并在生产过程中 喷入了2.5%左右的转化糖浆, 因而口感比砂糖要甜。,主要成分是蔗糖,另外含有 一定量的葡萄糖、果糖、糖蜜、 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保健红糖,单晶冰糖不具备 中医所说的冰糖 药用功效。 保健冰糖。,低聚糖,2-10个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 低聚糖通过糖苷键将2-4个

4、单糖连接而成小聚体; 功能性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大豆低聚糖等 普通低聚糖: 蔗糖、乳糖、麦芽糖 大豆低聚糖是存在于大豆中的可溶性糖分的总称,主要由棉子糖和水苏糖组成。 1.棉子糖:由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构成。 2.水苏糖:由组成棉子糖的三糖再加上一个半乳糖组成。,多 糖,1.糖原 为含有许多葡萄糖分子和支链的动物多糖; 由肝脏和肌肉合成和贮存; 食物中糖原很少。 2.淀粉 葡萄糖组成的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植物多糖; 人类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支链淀粉(遇碘呈棕色) 直链淀粉(遇碘呈兰色)。,各种糖的消化和吸收的速度不同,单糖较快、多糖较慢; 各种单糖的吸收速度也不同,葡萄糖100、

5、半乳糖110、果糖43;,果糖转化糖蔗糖葡萄糖木糖鼠李糖麦芽糖棉子糖乳糖,甜度,蜂蜜,乳汁,转化糖,甘蔗,葡萄,秸秆,植物种子,木糖醇,转化糖:水解后的蔗糖,含葡萄糖和果糖。,糖的甜度与舌尖的味觉乳头细胞有关,由于大分子的多糖不能透过舌尖的味觉乳头细胞,因此,淀粉等多糖无甜味。,木糖醇,又称戊五醇,为糖醇的一种,是一种可以作为蔗糖替代物的五碳糖醇,是木糖代谢的产物,木糖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目前主要产自中国。 木糖醇主要由木糖的加氢还原得到。 木糖醇的甜度与蔗糖相当,但热量只有蔗糖的60%。 由于木糖醇不能被细菌分解,可利用它来取代甜品中的糖份以防止蛀牙。 木糖醇产品在芬兰十分普遍,给儿童食用

6、的糖果都以木糖醇代替蔗糖,以保护儿童牙齿健康。 此外,亦有多种口香糖,如益达(Extra Xylitol),亦采用木糖醇来提供甜味。,血糖指数 (glycemic index):食物的血糖指数是指某种食物提高人体血糖的即时效应,反映该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它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数值。,二 营养功用,1. 供给热能 2. 供给神经系统所需要的热能 3. 构成机体组织 4. 调节脂肪酸代谢 5. 节约蛋白质 6. 保护肝脏,1. 供给热能,1g糖可提供热能4千卡; 糖的供能特点:经济 快速,2. 供给神经系统所需要的热能,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依赖糖酵解供能; 神经、白细胞、骨髓

7、等组织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的情况下页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3. 构成细胞骨架,细胞的骨架: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原核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 血型?,A 、B、O、AB血型,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簇不同所决定,这种抗原簇的成分是糖蛋白,4. 调节脂肪酸代谢,当饥饿、高脂低糖膳食或糖尿病时,机体不能利用糖分解供能,需要脂肪酸分解供能,此时肉碱脂酰转移酶1活性增加,脂肪酸氧化增强; 饱食后,脂肪合成以及丙二酰辅酶A增加,脂肪酸氧化被抑制。,长链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肉碱,肉碱,5. 节约蛋白质,机体糖充足时,糖会被优先动用,节约蛋白质的供能。 糖还能促进

8、蛋白质的吸收利用。,6. 保护肝脏,糖可增加肝糖原储备,避免肝脏能量的耗竭,保护肝脏免受有毒物质的损害 (酒精、细菌、毒素等)。,大量饮酒时应注意补充什么食物,机体摄入的乙醇被胃(30%)和小肠上段(70%)迅速吸收。 吸收后的乙醇90%-98%在肝脏代谢,约2%-10%经肾脏和肺 排出体外。人类血中乙醇的清除率为100-200mg/hkg体重。 例:70kg体重的成年人每小时可代谢7-14g乙醇。,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OS,乙醇,乙醛,增加对氧的负担,增加NADPH的耗竭,造成肝脏损害,持续大量饮酒或慢性乙醇中毒,三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均能提供热能,但膳食碳

9、水化合物供热比例以占总热能的55-65%为宜。 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g400g。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 谷类、薯类、根茎类、蔬菜、豆类; 含淀粉多的坚果提供淀粉类碳水化物,食糖等提供单糖、双糖类碳水化物; 蔬菜、水果及粗糙的粮谷类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四 血糖的来源、去路和调节,1.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26,2. 血糖的调节,1)胰岛素 促进肌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 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加速糖的有氧氧化; 抑制糖异生作用; 缓解脂肪动员,减少脂肪酸对糖氧化的抑制。,27,2)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糖异生。 3)糖皮质激素 促进糖异生;

10、抑制肝外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协助促进脂肪动员。 4)肾上腺素 加速糖原分解; 促进肌糖原酵解生成乳酸,加快糖异生。,28,3. 血糖水平异常及其防治,高血糖,29,低血糖,六 碳水化合物与运动的关系,糖储备 糖在运动中的意义 补糖的目的和意义 补糖有效的项目 补糖类型 补糖的方法和措施,1.糖储备,肌糖原 全身约250g,是体内糖储备的最大部分; 肝糖原 肝糖原约75-90g; 血糖 全身仅5-6g。,2. 糖在运动中的意义,维持血糖水平; 提供运动中充足的糖氧化供能; 促进运动后糖原的快速恢复; 体内肌糖原储备高,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3. 补糖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运动前机体肌糖原、肝糖原

11、储备; 补充血糖、节约肌糖原、减少肌糖原的消耗; 迅速使消耗的糖原得到补充。,4. 补糖有效的项目,长时间耐力性运动 中长跑、环法自行车、马拉松、游泳 铁人三项、滑雪、网球、羽毛球等; 间歇性运动 足球、篮球、排球; 高强度运动 超过3分钟或6分钟的65-75%VO2max,5. 补糖类型,胰岛素效应,是指当身体内血糖水平升高,会导致胰岛素释放的增加,从而将血糖转化为肝糖原,降低血糖。 在运动的同时,糖转化为能量以及肝糖原,血糖水平自然降低,而胰岛素的水平下降比较缓慢。那样胰岛素就会使细胞外的钾带入细胞内,导致血钾下降,从而引起了抽筋、肌肉乏力的表现。反应产生的时间段一般是补充糖类之后60到9

12、0分钟。,6. 补糖的方法和措施,运动前补糖 运动前数日增加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比例; 改良的糖原负荷法; 赛前1-4小时补充液态糖1-5g/kg。 运动中补糖 少量多次补充含糖饮料; 运动后补糖 越早越好; 理想的是:运动后即刻、2小时内、每隔1-2小时 连续补糖至运动后6小时。,七 膳食纤维,存在于食物中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化合物的总称。 人类消化道中无分解这类多糖(-糖苷键连接)的酶,故人体不能消化吸收,但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39,1.膳食纤维的分类,不溶性纤维 纤维素 存在于所有植物中,以小麦为代表; 半纤维素 存在于小麦、黑麦、大米、蔬菜中; 木质素 存在于所有植物中; 可溶性纤维 果胶 水果; 树胶 豆类种子; 海藻多糖 海带、果冻。,40,2. 营养学功用,降低血浆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改善血糖生成反应,预防糖尿病 改善大肠功能,预防结肠癌 降低营养素的利用率 其它作用,41,3. 膳食纤维参考摄入量与来源,低能量膳食25g/d; 中等能量膳食30g/d; 高能量膳食35g/d。 来源: 全谷类食物、蔬菜、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