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 第2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745483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 第2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历史 第2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历史 第2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历史 第2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历史 第2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 第2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 第2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一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 2.巩固 (1)政治:,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2)经济:铸造统一的圆形方孔钱,实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3)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行隶书。 (4)思想:“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5)军事: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 3.秦朝的灭亡 (1)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徭役繁重、赋税沉重、

2、刑罚残酷等。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名师点拨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其历史贡献在于:兼并六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等。同时,他又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实行严刑酷法,征收重税,征发无尽的徭役和兵役。 4.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长安为都城。,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名师点拨 “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的异同 (1)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实质相同,都是思想文化专制的

3、表现。 (2)不同点: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未能巩固其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巩固。,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三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直到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公元前139年,目的是联合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加强同西域的交流与联系。 (3)作用: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联系。 2.西域都护:公元

4、前60年,汉宣帝改使者校尉为西域都护。从此,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统属于西汉王朝。,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3.丝绸之路 (1)路线: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和南亚,再转运到欧洲。 (2)人物:首先开通丝绸之路的是汉武帝时的张骞,东汉的班超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 (3)作用: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3)三国鼎立:

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4)三国经济: 魏:集中力量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天下。 吴:造船业先进,孙权曾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关系。 名师点拨 如何评价三国鼎立? 政治上,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到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是一大进步。经济上,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三国虽然是分裂的,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3.永嘉南渡:西晋灭亡前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出现了“永嘉南渡”。 4.南

6、方的开发 (1)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4)南方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考点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方统一: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民族融合: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相处,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2.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提倡民族间通婚。 (3)作用:加速了内迁的北方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互相认同与融合,为以后的

7、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五,名师点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孝文帝改革是各少数民族内迁进入中原后民族大融合的一次总结,孝文帝改革全面推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一,考法二,典例1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

8、国家的官方信仰。 答案:B,考法一,考法二,方法总结 史料题贵在熟读 史料题是历史学科比较常见的一种试题,它既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因此是一种比较能体现试题难度的题型。若能掌握以下两点,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第一,熟读材料,其义自现。史料一般为古文或文言文,因此正确理解史料内容是做好此类试题的首要条件。在考试过程中,快速理解陌生的古文或文言文材料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几遍,这样虽然不能把每个字、每个词都理解透彻,但肯定能知其大意,这对于做历史题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另辟捷径,寻找关键字词。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史料,也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的方式来做题。结合问题和题肢选项,筛选出关键词,然后有针对性地理解材料中与关键词相关的内容。,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一,考法二,典例2 (2015福建龙岩)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解析:此题为判断型选择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了一系列封建化政策,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