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72088.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0696044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7208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7208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7208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7208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7208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7208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72088.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邢台二中2014级高三上学期第2次月考历史试卷出题者:马雪荣 魏学平 审核者:魏学平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2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 “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思想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A

2、 B. C. D.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中,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所采用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4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反传统、反教条 反封建专制 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A. B. C. D.5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6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这反映了A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三教合一” B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引导人们信教C儒家、佛教、道教都受古代帝王尊崇 D宋朝、明

3、朝、清朝皇帝治国理念相同7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学在官府 B有教无类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 8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9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

4、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10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11. 仅在2008元旦前后三天,欧美亚报刊上就出现了一

5、批醒目的大字标题:英国卫报中国崛起比911事件更具影响,法新社新闻网中国崛起迹象随处可见,美国新闻周刊中国一个强悍又脆弱大国的崛起,新加坡联合早报面对中国崛起西方进退失据。中国用“和平崛起”来描述自己的未来形象,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 民为贵,君为轻 人性本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 B. C. D.12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 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

6、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 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13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14 “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儒学与佛

7、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15.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二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16.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套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为内容的纪念币,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对此最为合理的认识是,我国古代科技发明A注重实验 B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C是下层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均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17.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

8、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18.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A性格怯懦 B清朝祖制 C君主制度 D宗法制度19.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

9、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20.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 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B. 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21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

10、扬西”和倡导写实。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C传统文化艺术已衰落的事实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22. 1901年后,中国出现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宣传西方政治哲学、文化学说的名著,如卢梭的民约论(社会契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与史可法、郑成功、文天祥、岳飞的书刊同时风行。1902年4月26日,为纪念南明永历帝覆亡242周年,著名知识分子章太炎等发起大型纪念会。这表明A知识分子以“反清复明”为革命旗帜 B把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相结合C革命者宣传民族英雄以反抗西方侵略者 D革命者把西方学说与中国传统相结合2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

11、国社会出现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 B. C. D. 24. 经过了大革命的洗礼,理论水平逐渐成熟的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现实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下列历史事件属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实践的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打土豪,分田地 南昌起义 反“围剿”战争A B C. D25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12、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26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27. 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据此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应付挑战

13、的主动奋斗开始于洋务运动B西方侵略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C中国近代的反应是由于西方侵略引起的 D近代中国摆脱了儒家思想影响28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9“罗马社会早期,妇女处于男性的绝对统治之下,没有自己能独立支配的财产。但是到了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的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女性的独立财产权利。”这段话说明A妇女在政治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道德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C妇女财产继承权符合正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