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695734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4(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展示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核心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是物质的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因自然界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注意关于世

2、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概念提示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

3、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提示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明确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命题揭秘:结合人类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等,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概念。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热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典例1(2014全国)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

4、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 B C D答案B解析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物质,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本质问题,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应是有条件的,表述错误;中“具

5、有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跟踪训练1读图,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在由古猿向人的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说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人类社会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古猿向人的进化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A B C D答案D解析由古猿到现代人,劳动在其进化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说明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一进化过程具有客观物质性,正确;中“具有一致性”表述不准确,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题干中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等,不选。热考点2物质概念典例2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

6、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答案B解析C项说法明显错误,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自然现象也是哲学关注的内容;D项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对二者定义的差异;A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强调物质概念,只是分析了两者的不同点,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跟踪训练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

7、理解,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物质就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A B C D答案C解析错误,物质是永恒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错误,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不能等同。失分点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矫正训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答案B解析A与题意不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8、,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排除;B正确且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故入选;C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与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无关,故排除;D与题意不符,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秩序,故排除。核心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关系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

9、心主义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提醒全面认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命题揭秘:高考常结合国际国内的重大

10、事件、成语故事、古诗词等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并常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矛盾观结合起来考查。热考点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典例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答案B解析材料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故B符合题意。A错误,是唯心主义观点;C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跟踪训练1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 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 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 不

11、减扎西拉姆多多的这首见与不见()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认为事物的变化不受外界影响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A B C D答案B热考点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典例2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 B C D答案A解析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体现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符合题意;事物结构变

12、化会引起质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符合题意;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据此可排除错误观点;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辩证否定的过程,而非根本否定,因此观点错误;故答案选A。跟踪训练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A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B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答案D解析“水打荷叶”的景象,衬托出荷塘的幽静,即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题中蕴含

13、的哲理不一致。失分点1混淆割裂运动与物质关系所犯的错误提醒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矫正训练1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 B C D答案A解析“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断地变化,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故正确。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与观念,故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本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排除。失分点2错误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

14、静止提醒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矫正训练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答案C解析题意强调人和沧海都在运动变化,不可能永远静止,C符合题意;运动是无条件的,A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错误。核心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正确理解提醒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