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先秦(附答案)$803606.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0685470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5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先秦(附答案)$80360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先秦(附答案)$80360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先秦(附答案)$80360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先秦(附答案)$80360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先秦(附答案)$80360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先秦(附答案)$80360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先秦(附答案)$803606.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题检测先秦篇1.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下列对这幅图的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维护政治联系的主要纽带2周文武,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引起上述问题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官制 D.三公九卿制3解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集团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

2、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 B提高组长权力 C均衡分配权力 D维护贵族特权4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材料体现出A民本思想 B礼治为先 C礼法并重 D仁政思想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A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稳定6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3、,“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7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8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

4、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9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0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11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

5、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12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6、13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14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从题干材料中不能够直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A.当时正处于周朝统治时期 B.此时期分封制的作用明显C.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D.分封制具备制

7、度性的保障15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16.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17.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

8、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18.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反映了当时( )A. 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 B. 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C. 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 D.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19.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

9、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0.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 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 映了商代 (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锏礼器精美21.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

10、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 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22.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23.“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

11、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24.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6. 战国时期,针对当时

12、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27. 右图为藏于山东曲阜孔府的孔子讲学图,是明前期作品。图绘孔子端坐讲学,群弟子或受教,或侍立,或沿山路前往,并绘山石树木等。此画布局严谨,线条精细,人物众多,形神俱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作为直接证据此画可以用来研究A明代的绘画艺术B明代书院讲学之风 C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D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28.(2015泸州一诊)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

13、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9.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30.(2015扬州统考)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31.(2015绵阳高三第一次诊断)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