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鲁人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643006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鲁人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鲁人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鲁人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鲁人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鲁人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鲁人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 鲁人版必修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与地坛(节选)与生命的对话什么是幸福?幸福也是一种感觉,一种感情色彩浓郁的感觉。它既会是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向往,也会是就在眼前的思维画面。在冬天想象夏天,仿佛会闻到温暖的气息;在茫茫的大海,想起甜蜜的小屋;在饥肠辘辘的旅途,想起一桌丰盛的宴席;辗转于静悄悄的病榻,想起英姿焕发的健康体魄,都会使人产生幸福的感觉。回忆之美是生命赐予的。假如你还年轻,回忆将把你带回金色的童年和蓝色的少年。假如你是壮年,当你回忆起青年时代初恋的夜晚,你会禁不住地怦然心跳。假如你已到了老年,回忆将会使你拥有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全部历程。回忆能使人返老还童,回忆更能使美好的时光长久不衰特殊的感受是夜间在海上游泳

2、,水稍一动便会发出一道道蓝光,你的四肢就像四支画笔,在绘写一幅幅闪光的画卷。而当你一动不动地躺在海面之上,静观天幕间茫茫的群星,那种奇妙那种说也说不出的感受,在平日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得到的。我想,中国古代老子的神秘,庄子的空灵,说不定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诞生出来!朦胧之美是生活中的美,有时就像一袭薄薄的轻纱,朦朦胧胧。朦胧之美是美中之美。比如,你到朋友家做客,当你兴致勃勃地品尝你所喜欢的一种食物时,除非非常熟悉,最好别去打听此食物的价格。因为这里的气氛显然与金钱是不相协调的。一旦贴上金钱的标签,这种说也说不出的气氛,便会被衡量食物的价值所代替所埋没。感激不知为何,我时不时会有一种感激的心情从心中涌起

3、:我感激的最多的是长年累月为我提供粮食的人,我也会感激大海上的捕鱼者,感激衣履的生产者,感激生命的卫士。有时候,我对含辛茹苦把我送到这偌大世界上来的母亲,感激不已。当我在晶莹的灯光下,把一杯玛瑙色的白兰地一饮而尽,我会连连在心里说,感激你啊,美酒为人们带来欢乐的美酒!微感言: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赏读:人在面对自己不会的问题时,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弄虚作假,学习也是一样,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虚心向人请教。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赏读: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只说不做而夸夸其谈。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赏读

4、: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赏读: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一、作者视窗史铁生(19512010),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只要有爱史铁生虽然自身残疾,可是对生活的热爱却无时不流露于笔端。如果没有爱,他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博爱,他就无法观察数年

5、来地坛的变迁,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的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精心地记载一切,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爱的人,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从痛苦境地爬过,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会如此懂得感恩,知道忏悔,才能勇敢面对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才能把一切写出来,让世人得到教育与启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面对,懂得感恩。记得有句禅语道:“当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时,却发现有人竟没有脚。”所以,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在做什么,都有存在的理由,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

6、才可以拥有无怨无悔的快乐人生。二、写作背景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三、基础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坍圮() 亘古不变()捋着触须()祈祷() 颓墙() 窥看()肆意() 譬如()

7、灼烈()熨帖() 猝然() 倔犟()隽永() 恪守() 窸窣()2辨形组词 3近义词辨析祈求企求乞求:坚忍坚韧:4词语解释坍圮:雕琢:炫耀:猝然:隽永:失魂落魄:急于求成:一、文本助读【结构图示】【主旨归纳】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选文分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

8、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二、小组合作1回忆漫长岁月的日常生活,作者是如何理出一条思路来的?答:2请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答:散文中的物象散文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散文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种题型应该从文章结构形

9、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3“我”和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作用?答:三、师生探究1怎样理解“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一句话?答:2文中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

10、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答:一、文本审美(1)融议论、记叙、描写于抒情中的表达方式。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通篇洋溢着对母亲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2)一明一暗,交互出现的两条线索。明线写地坛博大、宽广以及作者的成长成熟,暗线写母亲无私、伟大的爱。通过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突出了主题。(3)朴实、恳切、准确、有创新精神的语言。

11、文中新鲜别致的句子有很多,如“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等。二、写法迁移【我来练笔】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深化了本课的主题。请你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答:答案精析我与地坛(节选)自主积累三、1tn p n lq do tu ku sp zhu y c ju jin jun k x s2苍沧伧寞莫漠亘桓恒垣嘈糟漕槽琢啄诼猝悴粹暇遐瑕晰淅皙藉籍3“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如: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企求”指希望得到。如:他一心只想把工作搞好,从不企求什么。“乞求”指请求给予。如:乞求施舍。“坚忍”指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如:坚忍不拔的

12、意志。“坚韧”指坚固有韧性。如:质地坚韧。4倒塌。a.雕刻金玉等;b.过分地修饰文字。夸耀。突然;出乎意外。(言语、诗文)意味深长。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想要马上实现。合作探究二、1“我与地坛”这个题目,设身处地地想,很难写。时间跨度十五年之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何写起?不像记叙一件事情那样,思路跟着事情的经过走就行。从课文节选的两个部分看,先写自己,再写母亲,这样安排还是比较容易的。至于两个部分各自的思路就很难理出个头绪来。看作者的思路,就能发现他的匠心。写自己这一面,以“我”双腿截瘫之后对生命的思考为线索,而将地坛的环境描写分散挂在这条线索上,这样既扣紧了题目,又显示了生命的历程

13、。写母亲那一面,则由“我”这一面派生出来:“我”上地坛,母亲那一面是一个“送”字;“我”在地坛,母亲那一面是一个“忧”字和一个“找”字。“送”“忧”“找”,组成一线,写尽母亲的悲苦和操心落魄。2课文有三处景物描写。第一处描写地坛破败的全貌,描写了地坛的沧桑变化,而地坛、荒园的破败正烘托出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第二处描写小动物的动态、草木的生长,体现出荒凉、萧条、幽深中沉重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在作者心头流动。他年复一年,徜徉其间观察、聆听、思考、感受,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了缠绵不尽的交流和对话。第三处用六个“譬如”描写各种景象,时时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味

14、道,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总而言之,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荒芜的环境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难道不是写出了一种永恒吗?3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在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情,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它,给予“我”慰藉和启示,向“我”提供了生机,生机又为“我”带来了成功。可以说,地坛不仅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也是作者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感悟人生真谛的乐园。三、1在这里作者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年的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择。当年,他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特别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