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六)近几年全国卷实验综合题的命题趋向课堂练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642914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六)近几年全国卷实验综合题的命题趋向课堂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六)近几年全国卷实验综合题的命题趋向课堂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六)近几年全国卷实验综合题的命题趋向课堂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六)近几年全国卷实验综合题的命题趋向课堂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六)近几年全国卷实验综合题的命题趋向课堂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六)近几年全国卷实验综合题的命题趋向课堂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六)近几年全国卷实验综合题的命题趋向课堂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突破全国卷专题讲座(六)近几年全国卷实验综合题的命题趋向学生用书P92命题趋势近几年全国卷实验综合题不再单纯地出现制备、探究或定量实验类型,而是呈现融合趋势,在制备或探究中也有定量计算,整个实验题拉开梯度,涉及常见仪器的识别使用、基本操作、装置连接、实验设计与评价、产率或纯度计算等,各方面问题都可以考查到。“有机实验”在前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一度让人觉得全国卷对有机物的重视,其实不过是物质制备类实验而已,以有机物的形式考查只是增加了试题的陌生度,并不属于专门加强有机物的考查。预计2018年高考中会有综合性实验题,有机物制备类的实验近3年未涉及,预计2018年出现的可能性极大。突破策略一、化学实

2、验方案的设计1三种常见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1)物质制备型实验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条件合适,操作方便;原理正确,步骤简单;原料丰富,价格低廉;产物纯净,污染物少。设计的基本流程为根据目标产物确定可能原理设计可能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选择原料设计反应装置(方法、仪器等)实施实验(步骤、操作要点、控制反应条件等)分离提纯产品。(2)性质探究型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从物质的结构特点或从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而后据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它所可能具有的性质。设计的基本流程为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类型提出性质猜想设计实验逐个验证记录现象和数据归纳分析合理推断、得出

3、结论。(3)性质验证型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是求证物质具备的性质,关键是设计出简捷的实验方案,要求操作简单,简便易行,现象明显,且安全可行。设计的基本流程为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可能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仪器、药品、操作要点等)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结论。2实验仪器的选用和连接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1从“可行性”方面(1)实验原理是否正确、可行;(2)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合理;(3)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4)实验效果是否明显等。2从“绿色化学”方面(1)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2)反应速率是否较快;(3)原料利用率以及合成物质的产率是否较高;(4)合成过程

4、是否造成环境污染。3从“安全性”方面(1)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液体倒吸;(2)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气体点燃先验纯等;(3)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水中等;(4)防吸水,如实验中取用、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宜采取必要的防吸水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4从“规范性”方面(1)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竖装的干燥管及冷凝管等;(2)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可为蒸气)的及时冷却;(3)仪器拆卸与组装顺序相反,按照从右向左,从高到低

5、的顺序拆卸;(4)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实验方法使用顺序等。三、探究、创新型综合实验1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1)发现问题:在学习和实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和异常现象等。(2)提出猜想:根据已有知识对所发现问题的解决提出的几种可能情况。(3)设计验证方案:根据猜想,结合实验条件设计科学、合理、安全的实验方案,对各种猜想进行验证。(4)具体实施实验:根据实验方案选择仪器、组装仪器、按步骤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5)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认真全面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及时记录所得数据,然后进行推理分析和数据分析,通过对比归纳得出结论。2物质性质探究的常见方法(1)证明酸

6、性:pH试纸或酸碱指示剂;与Na2CO3溶液反应;与锌反应等。(2)证明弱酸或弱碱:证明存在电离平衡;测定对应盐溶液的酸碱性;测量稀释前后的pH变化。(3)证明氧化性:与还原剂(如KI、SO2、H2S等)反应,产生明显现象。(4)证明还原性:与氧化剂(如酸性KMnO4溶液、溴水、浓HNO3等)反应,产生明显现象。(5)证明某分散系为胶体:丁达尔效应。(6)证明碳碳双键(或三键):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7)证明酚羟基: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8)证明醇羟基:与酸发生酯化反应,其产物不溶于水,有果香味。(9)证明醛基:与银氨溶液作用产生银镜

7、;与新制Cu(OH)2悬浊液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10)比较金属的活动性:与水反应;与酸反应;置换反应;原电池;电解放电顺序;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同种强酸的对应盐的酸性强弱。(11)比较非金属的活动性:置换反应;与氢气反应的难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12)比较酸(碱)的酸(碱)性强弱:较强的酸(碱)制得较弱的酸(碱)。四、有机物制备实验“有机实验”主要涉及有机物的制备、有机物官能团性质实验探究等。常常考查蒸馏和分液操作、反应条件的控制、产率的计算等问题。1分离液体混合物的方法(详见第十四讲考点3核心精讲)2蒸馏装置(详见第十四讲考点3核心精

8、讲)3产品的洗涤制得粗产品在提纯时往往采取蒸馏法,在蒸馏前往往有洗涤粗产品操作,该洗涤一般针对有机产品中的无机物进行,实质类似于萃取,由于分液时的残留,故需再用试剂洗去前面所加的试剂,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务必注意这一特点。突破训练1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如下:反应中存在的主要副反应:在温度稍高的情况下会生成间二硝基苯。有关数据和性质如下表:物质熔点/沸点/密度/gcm3溶解性苯5.5800.88微溶于水硝基苯5.7210.91.205难溶于水间二硝基苯893011.57微溶于水浓硝酸831.4易溶于水浓硫酸3381.84易溶于水实验步骤如下:取100 mL烧杯,用20 mL浓硫酸与1

9、8 mL浓硝酸配制混合酸,将混合酸小心加入B中;把18 mL(15.84 g)苯加入A中;向室温下的苯中逐滴加入混合酸,边滴边搅拌,混合均匀,在5060 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少量水、5% NaOH溶液、水洗涤并分液;分出的产物加入无水CaCl2颗粒,静置片刻,然后倒入蒸馏烧瓶,弃去CaCl2,进行蒸馏纯化,收集205210 馏分,得到纯硝基苯18 g。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仪器C的作用是_。(2)配制混合酸时,能否将浓硝酸加入到浓硫酸中,并说明理由:_。(3)为了使反应在5060 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反应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A中液体就是粗硝基

10、苯,粗硝基苯呈黄色的原因是_。(4)在洗涤操作中,第二次水洗的作用是_。(5)在蒸馏纯化过程中,因硝基苯的沸点高于140 ,应选用空气冷凝管,不选用直形冷凝管的原因是_。(6)本实验所得到的硝基苯产率是_。 解析:(1)由仪器的结构特征分析,仪器C为球形冷凝管,其作用为冷凝回流。(2)浓硝酸与浓硫酸混合会放出大量的热,若将浓硝酸加入到浓硫酸中,浓硝酸的密度小于浓硫酸,可能导致液体迸溅。(3)因为反应在5060 下进行,低于水的沸点,可以利用水浴加热。反应后硝基苯中溶有浓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或硝酸)等杂质,使粗硝基苯呈黄色。(4)先用少量水洗除去浓硫酸和浓硝酸,再用氢氧化钠除去溶解的少量的酸,

11、最后水洗除去未反应的氢氧化钠以及生成的钠盐。(5)硝基苯沸点高,用空气冷凝与用水冷凝相比效果几乎无差异,且直形冷凝管通水冷却时导致温差过大可能发生炸裂,所以选用空气冷凝管。(6)苯完全反应生成硝基苯的理论产量为(15.84123/78) g,所以硝基苯的产率为18 g(15.84123/78) g100%72.06%。答案:(1)冷凝回流(2)不能,液体易暴沸飞溅(3)水浴加热溶有浓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或硝酸)等杂质(4)洗去残留的NaOH及生成的钠盐(5)硝基苯沸点高,直形冷凝管通水冷却时温差过大可能发生炸裂(6)72.06%(或72%或72.1%)2(2017武汉高三模拟)某化学小组同学

12、用下列装置和试剂进行实验,探究O2与KI溶液发生反应的条件。供选试剂:30% H2O2溶液、0.1 molL1 H2SO4溶液、MnO2固体、KMnO4固体。(1)该小组同学设计甲、乙、丙三组实验,记录如下:操作现象甲向的锥形瓶中加入_,向的_中加入30% H2O2溶液,连接、,打开活塞中产生无色气体并伴随大量白雾;中有气泡冒出,溶液迅速变蓝乙向中加入KMnO4固体,连接、,点燃酒精灯中有气泡冒出,溶液不变蓝丙向中加入KMnO4固体,中加入适量0.1 molL1 H2SO4溶液,连接、,点燃酒精灯中有气泡冒出,溶液变蓝(2)丙实验中O2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3)对比乙、丙实验可知,

13、O2与KI溶液发生反应的适宜条件是_。为进一步探究该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采取的实验措施是_。(4)由甲、乙、丙三组实验推测,甲实验可能是中的白雾使溶液变蓝。学生将中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下列_溶液,证明了白雾中含有H2O2。A酸性KMnO4BFeCl2CNa2S D品红(5)资料显示,KI溶液在空气中久置过程中会被缓慢氧化:4KIO22H2O=2I24KOH。该小组同学取20 mL久置的KI溶液,向其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结果没有观察到溶液颜色变蓝,他们猜想可能是发生了反应:_(写离子方程式)造成的,请设计实验证明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_。解析:(1)结合题给试剂可知,甲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反应来制取氧气,故应向的锥形瓶中加入MnO2固体,向的分液漏斗中加入30% H2O2溶液。(2)丙实验的实验现象为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