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点对点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636076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点对点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点对点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点对点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点对点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点对点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点对点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点对点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点对点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原”字小篆字体为“”,像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乡”字甲骨文为“”,像二人对食形,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后引申为“乡村”、“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两种解释。所谓“原乡”即“原色本乡”,意味着传承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原乡规划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尤其是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大量的村落被毁,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

2、所表现出来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离“原乡”的本义越来越远,这样的规划在毁掉城市后又将毁掉美丽的乡村。于是,原乡规划理论应运而生。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尊重自然,尊重景观本色,尊重乡村本色,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规划的最高境界。近年来,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乡村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庄与自然环境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整体,对乡村景观的向往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逃离现实生活,放松身心压力,体验农家乐趣的主要

3、心理动因。原乡规划要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效利用乡村原生景观,严格保护有价值的景观景点,并通过合理的人工修复来完善乡村景观系统,形成真实的乡村景观意象。因此,在原乡规划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应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在村庄聚落的内部分区之上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并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不去破坏、异化现有建筑景观,这是乡村景观能够保持地方性特色,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同时,还要保护好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的人文生态。其中乡村文化包括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它是乡村景观文化内核的主要构成部分。乡村人文生态是在乡村居民建筑村落和田园景

4、观背景下,所形成的乡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民俗文化的和谐的乡村环境系统。它们是乡村景观的独有表达方式,乡村旅游规划应彰显这些元素。总之,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是“原乡”,即通过景观设计、风貌控制与建筑保护,维护乡村地区的原乡风味,并在此基础上整治优化社区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旅游氛围。乡村景观规划的根本要求是可持续性,应始终关注“人-景-地”的和谐。(摘编自杨振之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原乡”原指宗系之本乡,这一称呼蕴含着大陆人对早年去台湾的客家人的深厚乡土情谊。B.原乡规划理论是对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

5、进行反思的产物。C.大量村落被毁,造成了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这就是所谓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D.原乡规划践行的是老庄哲学思想,强调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尽量回归大自然的本真状态。答案 B解析A项,主客颠倒,应为“这一称呼蕴含着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深厚的历史情结”。C项,文章第段中“大量村落被毁”和“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都是新农村“城市化运动”的表现。D项,偷换概念,“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思想”而非“践行”老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也不是“回归大自然的本真状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段,由“原乡”一词自然引出“原乡规划”,即传承祖先的

6、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B.本文采用层进式结构,依次阐述了什么是“原乡”,什么是“原乡规划”,以及其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C.第两段,从论述层次上看是并列的,分别阐述了乡村旅游规划要顺应乡村自然特点,保护人文生态。D.作者认为“原乡”是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根本要求是可持续性发展,应始终关注“人景地”的和谐。答案 A解析 A项,“传承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是“原乡本色”的含义,而不是“原乡规划”的意思。“原乡规划”的具体内容见原文第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援引“原”字的小篆字体和“乡”字的甲骨文,是为了解释“原乡”的含义,为原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B.以城市规

7、划的相关思想为开发理念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会造成乡村原有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异化和变质。C.乡村景观规划要以原乡风味为基础,和谐处理人、自然、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旅游诸要素。D.如何最大程度地协调好经济开发与乡村景观原真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答案 A解析 A项错在“为原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原乡规划的理论依据是老庄哲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

8、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

9、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

10、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

11、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

12、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B.直到今天,以一个假想敌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影响着大国之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答案 D解析 A项,“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误,原文第段为“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B项,原文是“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此处扩大了范围。C项,“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理解错误,原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13、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B.第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第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

14、受。答案 B解析 B项,“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述。导学号82064036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答案 C解析 C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无中生有。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