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0636050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别(第二教时)教学设计融水县小学 马碧清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课文和古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从诗与文的意境中感受朋友间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重点、难点分析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

2、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对象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文包诗”形式的文章。仅仅读诗,他们难以体会出蕴涵在叙事与写景中的深情厚意;仅仅读文,也难以悟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图文并茂,使诗文相得益彰。艳丽的色彩,动画的录象,寓于色彩与动画的文字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策略分析一、 教学步骤:为帮助

3、学生体悟诗文中的境与情,我让学生在了解了本文“文包诗”的形式及文与诗的关系之后,分五步进行:1、读诗质疑,引入送别情景;2、细读课文,体验深情厚谊;3、品读诗文,融入惜别情境;4、朗读成诵,感悟深情萦绕;5、围绕送别,拓展延伸阅读。二、 教学媒体设计:为把学生的思绪与情感引入情境,真正受到诗文的熏陶,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生动、绚丽、交互的图文与大量信息量的输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得心应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新颖有趣、富于文化味的教学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重点词句的出示,较好的敲击了重点、难点。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体现各教学媒体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并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

4、教材的特点,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目的。该课件的设计,教师课件学生三维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气氛中受到了自然美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较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 读诗质疑,引入情景 1、板书并引读课题:黄鹤楼送别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 3、导入读诗: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李白目送着友人乘风东去,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诵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析:教师的导语、插图、古诗及背景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古诗所创设的情景。)4、指名读这首诗。5、引导说说诗的大意:这

5、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6、引导质疑:再读这首诗,你有什么疑问?(“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景象?“碧空尽”?后两句写景与前两句写事有什么关系?)(析:以疑激趣,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7、过渡:本文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文章,即:文是诗的诠释,诗是文的浓缩。要想解决刚才读诗时遇到的困难,仔细读文会帮助你深刻理解这首诗。(析:给了学生阅读的常识,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二、 细读课文,体验情景(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导入:现在,让我们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友人吧。 2、课件出示春景图:看,春景多迷人呀!你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或诗句描绘一下“烟花

6、三月”的景象吗? (析:课件出示的春景图画给学生展现了美丽的春天,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理解了“烟花三月”。)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4、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这里是指谁在“藏”什么?为什么他们“有意”不把真情暴露出来呢?) (析:再次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为解诗作了铺垫。.) 6、引导猜疑:或许两人都不愿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一下他们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

7、想,李白和孟浩然为何如此依依惜别?他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朋友?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感情?2、检查朗读: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了两人间的深情厚意? 4、指名交流:(分别出示两段话) a)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敬仰,誉满天下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饮满此杯吧!(体会李白的敬仰、赞美、真心的祝福、真挚的情意、难舍之情) b)出示孟浩然的话:一饮而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体会孟浩然把深深的眷恋深埋心底,而借王勃的诗句中乐观的情绪和博大的胸怀来宽慰李白,用比喻来表达天长地久的情意,与朋友心意相通心心相应)(析:课件随着教学的节奏交互出现关键

8、语句,较好地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诗意,不仅与本文的风格十分吻合,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朋友间的情意美,在迁移默化中得到了人文的熏陶。)5、过渡:这真是“一杯清酒尽言欢”,“一片冰心在玉壶”,让我们再感受一下两位诗人话别时的情景吧。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男生读李白的话,女生读孟浩然的话,其他的老师读。)(三) 品读诗文,融入情景1、 不忍别,终须别。出示插图,师配乐诵读第四自然段。2、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抓关键词,想象李白当时心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了呢?学习小组可以互相交流(伫立、凝望、一江春水浩浩荡荡)

9、3、名读第四自然段4、现在如果你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白帆渐渐远去,你在心里会默默地对友人说什么呢?而作为唐代的著名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的李白,却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诗。(出示诗)5、现在你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吗?你体会到了其中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朗读诗。 (析:在回归“疑难”时让学生顿悟了萦绕在诗中的浓浓的离别情。) 6、引导欣赏:这首诗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呢?它到底精妙在何处?学生思考、交流。a)下:静态上交代了黄鹤楼与扬州的位置,动态上联想到白帆顺着江水自西向东向扬州而去的情景。b)孤帆:长江里也许是千帆竞发,可诗人深情的目光里只有友人的帆船。c)唯见长江天际

10、流:借景抒情,那绵绵的长江之水恰似他们之间浓浓的深情厚意。(析:欣赏是引导学生读悟文本、体验文本良好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朗读成诵,深情萦绕 1、看着这感人的画面,自己再轻轻吟诵两遍让我们一起伫立江边,目送白帆远去,深情吟诵这首诗。2、此情此景将如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一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析:课件展示送别画面,伴着送别音乐吟诵诗文,让那深情厚意融入了学生的心田。)(五)围绕送别,拓展阅读1、自古以来,送别是诗人吟诵的主题,就李白来说,除这首送别诗之外,还写了另一首流传至今的送别诗赠汪伦(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读后交流) 2、老师还找了几首送别诗(课件出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背背,体会体会每一首送别诗中所表达的情意和表达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析:课件连续出现几首送别诗,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实现了语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李白 孟浩然 深情厚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