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 提技能)2.1.2文化常识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636017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 提技能)2.1.2文化常识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 提技能)2.1.2文化常识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 提技能)2.1.2文化常识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 提技能)2.1.2文化常识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 提技能)2.1.2文化常识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 提技能)2.1.2文化常识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 提技能)2.1.2文化常识 新人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常识核心梳理提技能积累常见文化常识古代历法篇1.古代纪年方法(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辛丑。(2)帝王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意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天宝七年。2.古代纪月的方法(1)序数纪月法:直接用数字纪月。(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3)时令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

2、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地区别开。3.古代纪日的方法(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4.纪时法(1)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教师备选】时别名时间更时子夜半、子夜、中夜23时至01时三更丑鸡鸣、荒鸡0

3、1时至03时四更寅平旦、日旦03时至05时五更卯日出、日始、破晓05时至07时辰食时、早食07时至09时巳隅中、日禺09时至11时午日中、日正、中午11时至13时未日昳、日跌、日央13时至15时申日铺、夕食15时至17时酉日入、日落、日沉17时至19时戌黄昏、日夕、日暮19时至21时一更亥人定、定昏21时至23时二更重要节日节日习俗元日公历一月一日,又叫元旦。从五代起有贴春联、贴门画、贴年画、放鞭炮、舞龙等风俗人日正月初七。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主要习俗有戴人胜、赠花胜、出游登高等上元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灯节,民间多张灯

4、为戏,举行灯会、花会、灯谜会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是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花朝也叫花神节,据说是百花生日。习俗是祭花神、扑蝶、挑菜等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民间禁火三日,据说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习俗是禁烟冷食、插柳、踏青等清明24节气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祭祖、扫墓上巳三月三日,人们多至郊外游春,水边饮宴,以祓除不祥浴佛据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寺庙皆有盛大佛事活动端午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人们一般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有在门前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襟前挂衣香粉荷包等习俗伏日一般指初伏第一天,农家要歇伏避暑,举行酒宴

5、七夕七月初七,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结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始于汉时中元七月十五日,旧俗有烧衣包、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中秋八月十五日,月明而圆,潮水最大,是赏月和观潮的盛大节日。有祭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民间习俗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人们带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避邪气冬至24节气中的冬至之日,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所以也当作重要节日之一腊日先秦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南朝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民间至今尚有喝腊八粥的习俗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叫作岁除,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儿童有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古代称谓篇1

6、.古代年龄称谓岁数称谓岁数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0岁(男)弱冠23岁孩提30岁(男)而立幼年泛称总角40岁(男)不惑10岁以下黄口50岁半百、知命1315岁(男)舞勺之年60岁花甲、耳顺1520岁(男)舞象之年70岁古稀12岁(女)金钗之年80岁杖朝之年十三四岁(女)豆蔻年华八九十岁耄15岁(女)及笄之年90岁鲐背之年20岁(女)桃李年华100岁期颐2.关于君主的称谓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

7、”。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3.古代的“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但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4.古代的“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5.古代的“号”号也

8、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等。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如王安石称王临川;以封爵、谥号为号,如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亲属称谓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己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

9、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已离世的母亲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等。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辞,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对父母的称谓:父母、高堂、椿萱、双亲、考妣等。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

10、。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丈夫: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人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指家长或主人;女子对丈夫的称呼;代表岳父。结发: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连襟: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的丈夫为“连襟”。兄弟排行: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

11、称为“叔父”。宗族礼法篇1.君臣礼俗君:周代称诸侯为君;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臣:上古指男性奴隶;后来“君”与“臣”对举,臣包括君外的任何人。后“臣”引申为对己的谦称。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庄子、荀子等。一类为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一类为方士或术士。最下的

12、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黔首:黔首是战国时期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鄙人: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也以“公”相称,用

13、来表示郑重。子:古代尊称,男女皆可称之。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称“内子”和“外子”。长者:古代尊称。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足下:在古代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讳饰:要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下属要避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要避讳圣贤的名讳;要避讳长辈的名讳。

14、2.官职的升迁(1)表授予官职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重新起用,任以官职。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进:推荐;出来做官。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察:考察和推荐。当:任,充当。点:指派。简:任命,选拔。(2)表调动官职表升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擢:在原官职上提拔。陟:晋升,进用。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升:升官。表调动官职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移:特指调任。表降职、罢免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夺:削除。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贬官流放。绌:通“黜”,废弃,贬退。革:革除。去:被调离。(3)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行:代理官职。假:暂时代理。署:代理、暂任。(4)其他乞骸骨:旧时官员年老自请退休。复:指恢复旧职。下车:官吏初到任。用事:执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