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综合测试 湘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612245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综合测试 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综合测试 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综合测试 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综合测试 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综合测试 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综合测试 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综合测试 湘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综合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阶段测试卷第1页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地形变速率是指地表产生变形的速度,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形变速率图(毫米/年)。据此完成第12题。1.影响台湾岛地形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C.火山喷发D.板块运动2.关于珠江流域地形变化对当地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总量将不断减少B.岩溶地貌将逐渐消失C.河流搬运能力将增强D.植被覆盖率将增加答案:1.D2.C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台湾地形上升速率高,台湾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附近,板块碰

2、撞挤压,使得地表上升。第2题,珠江流域降水总量的多少主要与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等有关,与地形变化关系不大,A项错;该区域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广布,岩溶地貌不可能消失,B项错;图中显示珠江流域上游地区地形变化上升速率大于0,说明地形上升;下游地区沉积速率升高,说明河流含沙量增加,可以推断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下降,河流搬运能力将增强,C项正确,D项错。我国某校地理小组测得每天11:30旗杆影长最短。该小组利用连续五天的测量数据绘制了如下学校旗杆每天最短影长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第34题。3.该时段最可能接近()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4.根据图文信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A.青藏高原B.东

3、北平原C.江南丘陵D.华北平原答案:3.D4.B解析:第3题,该地位于我国,连续五天内该地旗杆正午影子先变长后变短,应该为冬至日前后。第4题,北京时间11:30旗杆影子最短,当地应为正午,由此可推断其经度约为127.5E,可能位于东北平原。下图为上海市区(31N,121E)某月4日的天气状况与5日预报截图。据此完成第56题。5.据图可知,4日上海()A.污染物易于扩散B.夜间大气逆辐射强C.盛行风源于副热带高压D.外出需注意保暖保湿6.与4日比,5日()A.上海正午太阳高度变大B.地球的公转速度加快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扩大D.南极圈内极夜范围扩大答案:5.D6.B解析:第5题,4日上海天气晴朗

4、,风力较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夜间为晴天,大气逆辐射弱;此时该地盛行西北风,且气温较低,日出较晚,因此为冬季,盛行风源于亚洲高压;该日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小,外出应注意保暖保湿。第6题,与4日相比,5日上海日出时间向后推迟,结合日出时间可知,此时位于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间,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北极圈极夜范围扩大;南极圈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平均气温距平是指某时段平均气温与总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为上海地区某时段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据此完成第78题。7.若仅考虑该地区气温分布和气压之间的关系,P地此时近地面的风向大致为()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8.若仅考虑等温

5、线分布的因素,上海城市用地扩展最有潜力的方向是()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答案:7.A8.D解析:第7题,仅考虑气温、气压的关系,等压线应与图中气温距平等值线平行,且高值中心向外气压渐高,由此可判断P地风向为西北风。第8题,图中上海的东南方向平均气温距平等值线最稀疏,由此可推知该地区城市用地强度最低,因此城市用地扩展最具潜力。下图为我国某月12日22时某天气系统向东推进过程中气温的垂直变化剖面图。天气系统推进速度为80千米/日。据此完成第911题。9.图示地区所在的地形区是()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江南丘陵D.华北平原10.与12日比较,13日水库的气温变化情况是

6、()A.气温降低,且气温日较差变小B.气温降低,且气温日较差不变C.气温升高,且气温日较差变小D.气温升高,且气温日较差变大11.图中城市12日比11日大气污染重,其主要原因是12日()A.空气辐散,静风B.空气辐合,静风C.空气下沉受到抑制D.空气上升受到抑制答案:9.B10.A11.D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该地区海拔多在1 000米左右,沟壑纵横,应位于黄土高原。第10题,根据图示地区的等温线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13日时冷锋过境水库,水库气温降低,出现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变小。第11题,12日冷锋过境图中城市,城市上空在锋线附近出现逆温现象,上升气流受抑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图示天气

7、系统向东移动,推进速度为80千米/天,故11日城市位于冷锋锋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上升气流较旺盛。综合以上判断12日比11日大气污染重。为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韩国首尔市打造水循环利用系统,欲将首尔市打造成“水循环城市”。下图为韩国首尔市水循环系统模式图。据此完成第1214题。12.首尔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中()A.城市出现内涝主要是环节X出现异常导致的B.人类社会水循环量等于自然界水循环量C.加强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保护深层地下水D.参与人类社会水循环的水主要来自河川等地表水13.下列做法对环节X有阻碍作用的是()A.平整土地,疏松土质B.降水强度增大,持续时间加长C.加快城市化进程D.植树种

8、草,提高城市绿化率14.首尔为打造水循环城市,应采取的措施是()A.实施人工降雨,以增加城市地表水可用量B.修建蓄水池,储存多余的地表径流C.打破水泥路面,让雨水直接补给深层地下水D.在市区内大面积植树造林,以增加蒸发量答案:12.D13.C14.B解析:第12题,城市内涝主要是降水异常和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的,而X环节为下渗;参与人类社会水循环的水主要来自河川径流,但不可能将自然界的水全部用于人类社会水循环,因此,人类社会的水循环量要小于自然界的水循环量;由图可知加强地下水开采会减少深层地下水补给,不利于深层地下水的保护。第13题,读图可知,X环节为下渗,平整土地、疏松土质和植树种草有利于增加

9、下渗量;降水持续时间加长也利于增加下渗量;加快城市化进程会导致地面硬化率增加,从而阻碍雨水下渗。第14题,通过修建蓄水池把短期内的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处理后变成水资源再利用,可以完善城市水循环,同时也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雨水不能直接补给深层地下水,且打破水泥路面难度较大;在市区内大面积植树造林不符合实际情况。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纬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下图为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516题。15.影响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洋流B.纬度、降水C

10、.地形、洋流D.降水、地形16.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的大量破坏将()A.加快泥沙淤积速度B.加剧海岸侵蚀C.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吸引鱼群聚集答案:15.A16.B解析:第15题,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区域红树林物种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北部纬度低、热量充足;同时东部沿海数量多于西部沿海数量,是因为东部受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第16题,沿海森林主要起防海浪侵袭、防台(飓)风等作用。下图中的安赫尔瀑布落差达979.6米,瀑布底部附近雨林密布。读图,完成第1718题。17.该瀑布的形成主要是()A.向斜槽部岩层坚实,流水堆积B.背斜顶部岩层破碎,流水侵蚀C.断层两侧的岩体差异升降

11、,流水堆积D.断层两侧的岩体差异升降,流水侵蚀18.瀑布顶部高原的自然植被是()A.针叶林B.高寒荒漠C.热带草原D.落叶阔叶林答案:17.D18.C解析:第17题,读图可知,瀑布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地貌,应是断层两侧的岩体差异升降,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18题,读图可知,该瀑布顶部海拔在1 500米以上,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该地经纬网推断自然植被应为热带草原。毛里求斯曾经是欧洲通往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途中最重要的海上补给和中转站,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后来毛里求斯港口地位下降,下图为毛里求斯位置图。据此完成第1920题。19.毛里求斯港口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苏伊士运河的修建B.巴拿马运

12、河的开通C.北极航线的开通D.亚欧大陆桥的修建20.一艘游轮在毛里求斯附近发生原油泄漏,油污最可能首先出现在()A.非洲海岸B.日本东海岸C.澳大利亚西海岸D.欧洲西海岸答案:19.A20.C解析:第19题,过去从欧洲通往印度、中国的船只绕道非洲南段,毛里求斯因地处航线的中间点成为海上补给站和中继点。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大量船只不再绕行非洲南端,故毛里求斯的港口地位下降。第20题,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判断,油轮在毛里求斯附近原油泄漏,会沿厄加勒斯暖流南下,顺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首先到达澳大利亚西海岸。读图,完成第2122题。21.下列关于M地的说法,正确的是()M地位于盆地M地位于南半球M地可能

13、位于中纬度地区M地雨热同期A.B.C.D.22.若该区域位于亚欧大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区域可能位于大陆东岸,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B.该区域可能位于大陆西岸,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该区域白昼最长时降水量最大D.该区域内山高谷深,从山麓到山顶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答案:21.C22.A解析:第21题,图中M地气温较周边地区低,可判断M地为山地;根据7月均温大致由南向北递减,可判断该地区为北半球;M地全年昼长为616小时,无极昼和极夜现象,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M地降水集中69月,为北半球夏季,雨热同期。C项正确。第22题,该地气候特征为雨热同期,若该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对应气候可能为温

14、带季风气候,故A项正确;若该区域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应为热带草原带,B项错;该区域6月22日前后白昼最长,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C项错;M地比图示地区南部气温低68 ,即高差为1 000米左右,垂直地域分异不明显,D项错。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第2324题。群落类型及多样性演替群落类型及多样性演替23.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

15、异B.地表形态变化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农业活动24.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导学号38380059答案:23.D24.D解析:第23题,读图可知,该地区的原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尖锐,过度农业活动是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第24题,读图可知,随着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向牛肝地演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含水率下降,排除B、C两项;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的降低,将使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项正确;植物群落的演替伴随着植被保持水土功能的下降,将使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厚度变薄,A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