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585081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教案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教学重点: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教法学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

2、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

3、概括和理论的阐述。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嘉肴( ji ) ( yo ) 自强( qing ) 兑命( yu ) 学学半( xio )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 即使 ) 旨 ( 甘美 ) 至道 (最好的道理 ) 善( 好处 ) 困 ( 不通,理解不了 ) 是故( 所以 ) 自强 ( 自我勉励 ) 自反(反省自己 ) 故曰:教学相长 ( 教和学互相促进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礼记 。与仪礼 周礼

4、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 , 解释仪礼_,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答,记述 修身做人的准则 。三、朗读感知朗读课文, 划分朗读节奏,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速读课文,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1)虽有嘉 肴 即使 好,美 用鱼、肉做的菜。(2)弗食,不知其旨也 吃,品尝 味道)甘美(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最好的道理 好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5、然后知困。 所以,因此 不通,理解不了。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6)故曰:教学相长也 促进。(7)其 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此之谓乎”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译文即使有美味佳

6、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之后就会知道不懂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不懂的地方,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合作探究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道理:“教学相长”-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用“佳肴”作喻,

7、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3、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观点。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兑命曰:“学/学半。”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

8、,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主题归纳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五、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

9、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六、归纳探究(1)通假字:兑命曰( 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 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 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 促进 今义: 增长 )然后知不足(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表顺承,可不译 )(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4)一词多义:学学半( 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弗食,不知其旨也。 判断句其此之谓乎? 倒装句(宾语前置

10、)“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七、积累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八、要点归纳脉络梳理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教学能相长虽有嘉肴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实践出真知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主题文章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语言特点逻辑严密 条理分明九、课堂检测 (1)通假字:兑命曰(

11、 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 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 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 促进 今义: 增长 )然后知不足(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表顺承,可不译 )(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小戴礼记 。与仪礼 周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 , 解释仪礼_,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答,记述 修身

12、做人的准则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嘉肴( ji ) ( yo ) 自强( qing ) 兑命( yu ) 学学半( xio )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 即使 ) 旨 ( 甘美 ) 至道 (最好的道理 ) 善( 好处 ) 困 ( 不通,理解不了 ) 是故( 所以 ) 自强 ( 自我勉励 ) 自反(反省自己 ) 故曰:教学相长 ( 教和学互相促进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板书设计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教学能相长虽有嘉肴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实践出真知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