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1,2发展范围术语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110583852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8.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1,2发展范围术语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医外科学)1,2发展范围术语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医外科学)1,2发展范围术语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医外科学)1,2发展范围术语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医外科学)1,2发展范围术语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1,2发展范围术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1,2发展范围术语(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临床主干学科之一 中医学本科必修课程,中医外科学 主讲:杨 柳,Email:yangliusmu Tel:61648253, 62787378 出诊:南方医院中医外科一、五上午 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星期四上午,前 言 中医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应该坚定信心,热爱中医。 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发展中医应该走具有中医特色的道路,因此应该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在实践中积极体现中医学特点。, 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因此离不开国学、哲学与逻辑的养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医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远不能用现代科学全释,因此发展中医必须

2、注意反对科学主义。,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学习要点: 历代外科名医、主要文献、学术成果、创造发明等突出事例。 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本科教学第1课,2学时,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阐述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和预防保健知识的一门临床主干学科。,中医外科病: 疮疡、皮肤性病、乳腺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前阴病、瘿、瘤、岩、周围血管病等。,中医外科学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 1起源 医学起源于劳动。 在劳动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原始的治疗方法。,夏商年代:“砭针,治痈肿者。” 砭针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殷墟时期:甲骨文上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

3、或趾)、疥、疕”等外科病记载。,2.形成: 周代,外科成为独立的专科。 周礼:“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理论形成,当为战国时期。 战国: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理论基础,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灵枢痈疽载外科病名有17种。提出“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写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的病因病理观念。,形成学科是在汉朝。 *外科鼻祖华佗 世界上第一个 应用麻沸散,作 为全身麻醉剂, 进行剖腹术。 (公元141203年),后汉书:“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

4、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西汉前后的金创瘛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可惜已失传。,3发展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中医外科有较快的发展。 晋末: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最早记载局部“波动感”辨脓,并指出脓肿应在下方切开。,两晋南北朝的葛洪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疗瘿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隋朝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认识到漆疮与过敏体质有关。,宋代:朝廷组织编撰的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是一本创伤外科专著,标志外科与伤科分立。,4成熟 中医外科到明清时已较为成熟,出现了系统著作和不同的流派。,

5、汪机的外科理例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陈司成的黴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明清时期,外科学术流派影响较大的有三大流派: 一、“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重视脾胃。善用外治和刀针手术。并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还提出换药室应“净几明窗”。,二、“全生派”,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主张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自拟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犀黄丸等。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三、“心得派”,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将温

6、病学说引进外科领域,认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倡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鉴别诊断内容也很有价值。,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专述药物外治法,被视为中医外治的经典著作。,5全面发展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队伍建设:1954年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1956年起各省相继成立了中医学院,一批著名中医外科专家到中医学院任教,出现了以顾伯华、赵炳南、朱仁康等为代表的著名中医外科专家。,1985年10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外科学会(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现下设有疮疡、皮肤、肿瘤、周围血管、乳房病、男性病、蛇伤

7、、小针刀等分会,促进了中医外科学术繁荣、普及与提高。,人才培养: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首次创办中医外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现在各中医院校基本上都可以招收中医外科学专业研究生,我校2000年开始招收培养中医外科学专业硕士生,08年批准招收博士生。,教材建设:在全国进一步规范统一教材。 1960年始国家先后多次组织中医院校主编了中医外科学教材。 2002,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李曰庆主编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我校独家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中医外科学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中医外科学网络课程。,病种临床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与优势:慢性窦道、骨髓炎

8、、毒蛇咬伤、乳房病、肛门直肠病、烧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痤疮、皮肤色素病、带状疱疹、银屑病、红斑性狼疮、硬皮病等。,专科专病建设。中医皮肤病、肛肠病、乳腺病,等成为具有临床优势的特色专科。在促进学术发展、疗效提高,效益保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此外,还编著出版和重印了大量的中医外科学专著。本人2003年主编出版本草纲目外治疗法,为我国第一部整理研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外治法的专著。,月光下的星海音乐厅,Photo by yangliu,Photo by yangliu,第二章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 命名及分类释义 学习要点: 1. 中医外科范围 2. 疾病命名规律 3. 基本术语释义,第一节 中

9、医外科范围 一、传统范围: 周代:疡医。即外科医师。 主诊范围:肿疡、溃疡、折疡、 金疡。包括伤科。 唐宋:疮肿科。,元朝:分立疡科与伤科。 明清:疮疡科。 明代:外科定名。 汪机著外科理例:“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特点:病生于人的体表,肉眼可以直接诊察到,有局部症状可凭。 病种:痈、疽、疖、疔、发、流注、流痰、瘰疬、乳房病、瘿、瘤、岩、皮肤病、肛肠病、虫兽咬伤、水火烫伤、眼、耳、鼻、咽喉 (包括舌、唇、齿)等。,二、现代范围: 一级学科:中医学 二级学科:中医外科学 中医伤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三级学科:中医疮疡病学 中医皮肤性病学 中医乳腺病学 中医肛门直肠

10、病学 中医男性病学,中医外科学教材规定的范围: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986,顾伯康,上海5版):疮疡、皮肤病、乳腺病、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瘿、瘤、岩、周围血管病、烫伤、冻疮、毒蛇咬伤、肠痈等。,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1997,陆德铭,上海6版):在上述基础上增加性病、减去毒蛇咬伤、肠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2002,李日庆,北京1版):在上述基础上增加毒蛇咬伤、肠痈、男性不育症、尿石症、皮肤色素病(白癜风、黧黑斑)、艾滋病等。,第二节 疾病命名 命名的一般规律是:依据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部位:颈痈、

11、背疽、手发背、乳痈、 子痈。 穴位:人中疔、委中毒、环跳疽。 脏腑:肠痈、肺痈、肝痈。 病因:冻疮、水火烫伤、破伤风、 漆疮。 症状:红丝疔、麻风、乳头破碎、 翻花疮、脓疱疮。,形态:岩、蛇头疔、鹅掌风。 颜色:白癜风、丹毒、黧黑斑。 疾病特性:烂疔、流注、面游风、 湿疮。 范围大小:疖、痈、发。 传染性: 疫疔。 病程长短:千日疮。,第三节 基本术语 外科病有其专门分类的基本术语,在学习中按照分类,结合释义,进行理解性掌握是十分重要的。,一、疮疡类 疡:即疮疡。主要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广义泛指一切外科疾病。 通常疡科指外科,疡医指外科医生。,疮疡: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12、也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患。 肿疡:指局部以肿块为主尚未溃破的疮疡。 脓疡:指病变已经成脓的疮疡。 溃疡:指有溃破疮面的疮疡。,胬肉:疮疡溃破后,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肉芽。 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根盘收束为阳证,根脚平塌为阴证。 根脚:指疔疮基底根部。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为阴证。,护场:指疮疡肿块外周红肿的范围。为疮疡病者正气约束邪气的一个局部表现。 袋脓:脓液因疮口不当,排出不畅而有如在袋底内蓄积的现象。,五善:指虽有毒邪侵犯,但五脏功能正常的征象。 七恶:指五脏因毒邪侵犯而功能紊乱,出现心肝脾肺肾坏象、脏腑败坏、气血衰竭的险恶症状。,顺证:指表

13、现出顺应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出现应有的症状,并逐步向愈的病证。 逆证:指表现出反常的症状,向不良方向发展的病证。,结核:是泛指一切皮肉之间的圆形肿块。包括淋巴结肿大(臖核)、慢性淋巴结炎(痰核)、皮下囊肿、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二、皮肤病类 疮: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腐烂的疾病统称为疮。如黄水疮、疥疮等。 疳:凡粘膜部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液不多的称为疳。发于龟头粘膜部的称下疳。,痘:皮肤上起小水疱,内含浆液性的疾患称痘,如水痘。 癣:凡皮肤增厚伴有鳞屑或有渗液的皮肤病,统称为癣。包括多种急慢性皮肤病,如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癣(湿疹)、干癣(慢性湿疹)、圆癣(体癣、股癣)等。,疥:

14、剧痒的皮肤病。一种是疥疮,感染疥虫而致,有传染性;另一种是干疥(皮肤瘙痒症)。 疣:皮肤上良性赘生物。如寻常疣。,三、肛门病类 痔:凡肛门或耳、鼻孔窍等处,有小肉突起的病症。 漏:溃疡疮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的病症。,四、肿瘤类 瘿:发于颈部结喉正中处如缨络之状的病变。如气瘿(单纯性甲状腺肿)、肉瘿(甲状腺腺瘤或囊肿)等。,瘤:因瘀血、浊气、痰滞停留聚而成形结块者称为瘤。如气瘤(神经纤维瘤)、肉瘤(脂肪瘤)、筋瘤(静脉曲张)、血瘤(海绵状血管瘤)、脂瘤(皮脂腺囊肿)等。,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状似岩突,溃后疮口中间凹陷很深,形如岩穴的病症,即今之癌症。如乳岩、唇岩等。,五、其他类 风:发病与风邪有关,起病较急,发展较快的急性疾患。包括疮疡、皮肤、口腔、肛门等疾病。如破伤风、麻风、白癜风、鹅掌风(手癣)、唇风(剥脱性唇炎)、肠风(便血)等。,毒:发病与毒邪(对机体不利的因素)有关,多具传染性、火毒症状明显,或一时不能定出确切病名的疾病。如时毒(流行性腮腺炎)、无名肿毒、痧毒等。,痰:发于皮里膜外,按之有囊性感的疾病。溃后,或出粘液,或脓中夹有败絮样物质。如流痰(骨关节结核)、乳痰(乳房部结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