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10582043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语文 Word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10月23日19:00-21:30】重庆一中高2022级高一上期月考语 文 试 题 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甚嚣尘上的境况下,唐代的陈子昂、李贺、李白、杜甫等诗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崇尚有加,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

2、歌的共同特征。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这些诗显然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是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3、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写的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

4、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更有甚者彻底解构诗的内涵诉求,践踏和僭越诗歌伦理与道德,一些作品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令人生厌。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刘勰曾指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圈。”他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采”之间的密切关联。又如瓦雷里所说,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

5、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人反躬自省倡导“风骨”传统,诗歌创作中就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B. 诗人怀有“天地之心”,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作品才能继承、发扬和延续中国风骨。C. 新诗创作呈现出的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使现代诗歌失去了原有的教化和启迪作用。D. 新诗提高审美范畴的标准,才可重新建构语言风骨,因为语言可以掩盖内

6、容层面的不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由唐代诗歌鼎盛的原因与当下一些诗坛乱象比较,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论证。B.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古诗成功经验总结,也有对新诗创作的思考。C.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并且都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论证,具有辩证意味。D. 文章末段引用刘勰的话论证了诗歌语言风骨是新诗审美范畴重要的艺术标准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绮靡之风甚嚣尘上,充斥着大量三俗之作,扰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使当时新诗缺乏“风骨”。B. 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日常琐碎,或为出名,

7、或为赚取眼球、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等,原因在于缺乏使命感与责任心。C. 当代诗歌中,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浅近,但也难免欠缺“风骨之采”。D. 新时代诗歌“重塑风骨”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奥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月下美人泪肖建国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先说黄金。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

8、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

9、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

10、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

11、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名地感到一阵心虚。就这样赏花?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醉

12、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昙花开了。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相看何须尽解语;

13、爱花最是惜花人。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黄金之所以成为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除了他从小在家里耳濡目染,更与他本人爱侍弄花草的兴趣密不可分。B. 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C. 小说中有关木棉树的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树如其人,木棉的形象实则是季献民不同流俗、热情洋溢的物化。D. 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5. 小说标题“月下美人泪

14、”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6. 小说在写黄金和季献民养花时有很多对比,你从这些对比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3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4题。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

15、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16、政姊荌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荌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7.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