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课件3 人美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578249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课件3 人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秋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课件3 人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秋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课件3 人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秋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课件3 人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秋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课件3 人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秋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课件3 人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秋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课件3 人美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聊一聊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那么在我们美术界又知道哪些著名画家呢?,第七课 三位中国美术家,张 择 端,徐 悲 鸿,潘 天 寿,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简介: 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创作背景: 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及南宋与金对峙的12世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并达到日趋激化的程度。当时,表面上的升平景象,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动荡和

2、危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张 择 端,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24.8公分),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

3、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说说作品都描绘了哪些内容?,为何说是北宋生活的“百科全书”?,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对后来画家的影响?,清明上河图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全

4、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树木桥梁、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 人物和景色的虚实、疏密、动静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节奏感和韵律感,表现了高低起伏性和动作性。它既有界画工整准确的优点,又有完整统一的特色,充分发挥了半工笔半写意人物画生动活泼的长处是我国现实主义绘画传

5、统的最优秀代表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国风俗画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自豪和珍惜。,徐悲鸿,简介: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

6、论。,群马 1940年,田横五百士 1928年-1930年,作 品 创 作 的 年 代 背 景,抗战时期(19371945年)。这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创作了风雨鸡鸣(1937年)、漓江春雨(1937年)、巴人汲水(1937年)、群马(1940年)、愚公移山(1940年)、泰戈尔像(1940年)、奔马(1941年)灵鹫(1941年)、群狮(1943年)、山鬼(1943年)等著名作品。这一时期,也是画家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高度成熟的时期。“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徐悲鸿“遥看群息动,伫工待奔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画跃起的雄狮、长征的奔马、威武的灵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

7、奋起觉醒的热切期望。他的中国画世作愚公移山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从悲天悯人到人定胜天,这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一次升华。画家为创作这幅画准备了多年,画了许多精确的人物素描稿,并曾考虑过用油画或壁画的形式表现。该画在构图和笔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又融汇了素描的造型准确,以前无古人的独创形式表现了主题。,想一想为什么说画家用笔墨很好的结合了马的形体结构? 通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抒发怎样的感情?,画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画中的笔法变化与墨

8、色浓淡干湿,准确有力的表现了马的形体结构,显示了画家对马的研究深透和画马技法的娴熟。 画中的四匹马方向不同,姿态各异。其中三骏傲骨轩昂,挺颈观察,竖耳倾听,神情警觉,好似遇有敌情便快速奔腾,于静态中内蕴一种不可阻挡的强大动势。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观此画令人获得一种振奋的精神力量。 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潘 天 寿,简介: 潘天寿(18971971),字大

9、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记写雁荡山花 1962,朱荷 1961,绘画风格: 他精于写意花鸟,兼作山水画、人物画,又擅长书法、篆刻,特别是“指画”。他对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具有浑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他常用的闲章“强其骨”,概括了他的审美追求以骨

10、气、骨力取胜。他的画不论构图、用笔,都追求雄强、豪壮、气势之美。强其骨即讲求力之美。我国清末以来的文人画多巧而秀媚,缺乏骨力与气魄,而潘天寿的中国画,不论是画劲松修竹、山花野草,还是画翠鸟鹰鹫、崇岭巨石,无不具有豪放的气势。这不仅是他正直倔强的个性的表现,也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崇高理想的曲折反映。 这幅记写雁荡山花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他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

11、,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金明池争标图 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图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正方形。小小的画面,把周围9里多的池面及池岸边的景物悉数摹画下来。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愚公移山图 徐悲鸿,作于1940年,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

12、。,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负伤之狮 徐悲鸿,露气构思新异,布局有出奇制胜之美。画面左上方以题识形成一 长方形结构并钤以印章,使全局有起承转合的韵致该画并未渲染露气,而用酣畅淋漓的笔墨点出了清露弥漫的气氛。,露 气 潘天寿,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中国著名的三位美术家,了解了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创作意图,尝试着从作者的绘画风格、作品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去欣赏分析作品。 那么除了我们学习的这三位画家,你还知道其他著名的画家都擅长画什么吗?,课后作业: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家的作 品,试着分析其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