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一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576322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一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一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一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一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一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一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三个月第一章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一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题点精练一 论证分析题的精准判断,第一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年考试说明论述类文本阅读新增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点,作为回应,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卷都在第2题中出现了有关论证分析的选择题。作为一种新题型,考生不大可能再用比对法做该题了,那么,该如何做该题呢?今年是初考论证,题目比较简单,明年肯定会加深的,那么,做这种类型题的成熟方法又是什么呢?,精练先做,精练点拨,精练再做,栏目索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心雕龙之学:“龙学”还是“文心学” 与“诗经学”“红学”等专门之学一样,文心雕龙研究亦成为专门之学。学界对“文心雕龙之学”较为通行的称呼则是“龙学”,

2、笔者认为委实不妥。 华夏民族是一个崇尚龙图腾的民族,龙的文化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与皇帝有关的龙袍、龙椅到人名的广泛使用,如冯梦龙、成龙;从民间的舞龙灯活动、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习俗,到“画龙点睛”等成语文化。如此悠久、丰富、广泛的中国龙文化研究,自然也就形成了专门之,精练先做,学“龙学”。显然,“中华龙之学”与“文心雕龙之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文心雕龙之学”研究界人们已习惯于“龙学”之名称,但学界之外,人们就对这两种“龙学”难免混淆。 昭明太子萧统领衔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诗文选集文选,历代学者研究不辍,遂形成了“文选学”。刘勰与萧统是同时代的京口人,具文友关系,又具知音赏识关系,刘勰还

3、直接参与了文选的编选事宜。文心雕龙与文选所涉及的篇目大多相同,二书在选文标准方面亦有不少相似之处。既然“文选之学”可称为“文选学”,那么“文心雕龙之学”自然亦可称为“文心学”,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文心雕龙书名由“文心”与“雕龙”组成。李庆甲先生认为,刘勰所说的“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是探讨文章写作用心的意思,即论述文学创作的原理。“文心”一词提示了全书的内容要点,在书名中处于中心位置。“雕龙”一词出典于战国时代的驺奭,所谓“雕镂龙文”,是极言其功夫精深细致。“文心雕龙”的意思就是用雕镂龙文那样精细的功夫去分析文章写作的用心。因此,书名可译为:华美细致地阐述为文之用心。,刘勰自己认定“文心

4、”乃文心雕龙之简称。他在具有总序作用的领军之作序志篇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所谓“文心”,就是讲作文的用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序志篇末“赞曰”中的最后两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八个字,颇值得玩味。其“文果载心”,简而言之,岂不就是“文心”之谓吗?既然刘勰已经认可“文心”指代文心雕龙,那么,我们称其“文心雕龙之学”为“文心学”,岂非天经地义?,翻检文心雕龙全书,涉及“文”与“心”的字不胜枚举。仅就“心”字而言,全书就有一百多个。而“文”与“心”对应而用的句子也不少,如哀吊第十三篇“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丽辞第三十五篇“夫心生

5、文辞”等。由此可见,“文”“心”二字出现频率之高与关系之密切,是鲜明而突出的。它与“文心学”的构成,自然具有内在因素的关联作用。 由上观之,用“文心学”代称“文心雕龙之学”,优于“龙学”这一称谓,堪称文心雕龙全书主旨精神最契合、最精美的体现。(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崇尚龙图腾,悠久、丰富、广泛的龙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 各个层面,对于中国龙文化之研究,自然形成了“龙学”。 B.学界普遍把“文心雕龙之学”称为“龙学”,此“龙学”与“中 华龙之学”是毫无关系的两种专门之学,容易让普通人混淆。 C.研究文选之学称为“文选学”,而刘勰跟萧统关系密切,且参与 了

6、文选的编选,故“文心雕龙之学”称为“文心学”合情合理。 D.文心雕龙书名由“文心”与“雕龙”二词组成,专家认为刘勰所 说的“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探讨文章写作用心之意。,解析 原因不全,缺失了最重要的原因。,解析,答案,1,2,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雕龙”一词出典于战国时代的驺奭,“文心”一词出自涓子的琴心 和王孙的巧心,可见刘勰为书命名,讲究字字有来处。 B.作者引用序志篇末“赞曰”中的最后两句“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意在证明刘勰自己认为“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简称。 C.针对学界将“文心雕龙之学”称为“龙学”的现象,本文作者援疑 质理,拒绝盲从,表现

7、出学者“深思慎取”的严谨治学态度。 D.本文多角度论证论点,与“文选学”称呼类比,探讨题目中两词关系, 援引刘勰的话,指出“文”“心”二字在书中的特殊地位等。,解析,答案,解析 “文心一词出自涓子的琴心和王孙的巧心”错,刘勰只是采用了“心”字,“文”字是他自己选用的。,1,2,3,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心雕龙”是指“用雕镂龙文那样精细的功夫去分析文章写作的 用心”,其中,“文心”是主,“雕龙”是从。 B.刘勰自己也认为“文心”可指代文心雕龙,证据可在他的具有总 序作用的领军之作序志篇中找到。 C.“文”与“心”二字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两字之 间的对比关

8、系也很是密切,其表现是鲜明而突出的。 D.“文心学”之称优于“龙学”之称的主要原因,是“文心学”能最 精美地表现、最完美地契合文心雕龙全书的主旨精神。,解析,答案,1,2,3,解析 “两字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很是密切”错,原文是“文与心对应而用的句子也不少”,“对应”不等于“对比”。,1,2,3,一、增强整体阅读意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就是能够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这种题型就是针对这一本质来考的。因此,它比往常任何时候更需要整体阅读。考生先要把文本整体阅读一两遍,弄清楚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段落结构是怎样的、文章的重点概念有哪些、哪些是事实性知识、用了哪些论据、文章是如何论证的。当然,这种整体阅读也

9、是有路径可循的,只要边读边画,把段的中心句、结论句、段落间的过渡句及文眼句等重要句子勾画出来,稍加概括、思考,全文的论点、论证思路及主要论据和论证方法也就大体出来了。这是答该题最重要的前提。,精练点拨,二、双向细读,把握关键 “双向阅读”指的是既要阅读选项,理解选项意思,又要阅读选项涉及的文本内容,重点在后者。后者的阅读要做到关联处“瞻前顾后”,细节处仔细咀嚼。在句子关联处“瞻前顾后”,明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关系,进而明确句子层次,最后明白作者的说理思路。在细节处仔细咀嚼,就是在重要句子的含意、长句子的结构、文中事实论据的完整意思及其论证的观点等细节处进行咀嚼、揣摩,这些细节部位关乎对选

10、项的正确判断,不可忽视。,三、找出选项敏感点(设误点),找到判断的方向 既然是对文本论证的专项考查,那么考查点就放在了论证的分析上,其敏感点(设误点)不外乎三点:论点、论证与论据。具体说来,要抓住选项的几处敏感点:论证的论点(重点),尤其是论据要证明的观点是否准确;论证的思路与层次(既有全文的论证思路,又有段内的论证层次和角度);论证方法的使用,如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和因果论证法等,要判断它们是否在论证中使用到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

11、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精练再做,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

12、当作目的本身。,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

13、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

14、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

15、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 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 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 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 生和社会的益处。,解析,答案,1,2,3,解析 “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错。儒家君子如果有“给后代积下阴德”的目的,也就不能说是“超越了功利主义”了;原文第三段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1,2

16、,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 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 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 对“积善”的意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 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解析,答案,1,2,3,解析 A项文中没有把儒家因果报应观与佛、道“具体”对比。 B项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引出儒家德福观的内容并与之对比、衬托。 C项文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1,2,3,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