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9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572715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9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9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9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9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9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9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9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案19 苏联的经济改革,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课标要求,学习探究区,反馈训练区,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探究区,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 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方面 用 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 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历史叙述,答案,斯大林体制,收购制,种植玉米,答案,(2)工业方面 将部分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2、 尝试推行“ ”,以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 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局限 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_ ”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4.结果: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企业管理权,物质利益原则,传统观念,理论,20,年建成共产主义,名师点拨,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

3、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重点精讲,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1)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为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化探究,探究点 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的改革和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材料,赫鲁晓夫视察玉米种植区,答案,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

4、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思考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答案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答案,(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 掘墓人:(积

5、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守墓人:(消极影响)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导致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 2.内容 (1)工业方面 推行 。注意运用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方面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_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历史叙述,答案,新经济体制,价值规律,农产品,价格,答案,3.评价 (1)积极:取得了一定效果。 (2)局限 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的 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4.

6、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 。,军备竞赛,全面滑坡,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1)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促进了苏联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改革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的状态,没有找到正确的改革道路。,历史评价,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1)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归类比较,深化探究,答案,探究点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和局限

7、材料一,思考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什么历史信息?,答案 勃列日涅夫。 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较大增长。,答案 勃列日涅夫。 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较大增长。,答案,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2)材料二中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20世纪

8、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答案,历史叙述,1.背景:1985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上台。 2.内容 (1)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 ,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 存在。,戈尔巴乔夫,商品生产者,个体经济,3.弊端 (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 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 ,给予企业 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答案,重工业,配套措施,自主权,答案,4.后果 (1

9、)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2)后来进行 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归纳总结,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着哪些问题? (1)经济结构问题,苏联原来存在的问题就是农、轻、重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但是,改革中“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仍然放在重工业上,结果使比例更加失调。 (2)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很大。 (3)取消了指令性计划,但严格的间接控制仍然使企业自主权无法实现。,政治,重点精讲,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只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

10、联的解体是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斯大林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这是其解体的历史原因,也是其解体的根本原因。而西方反苏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则是其解体的国际因素。,答案,深化探究,探究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和苏联解体 材料一 有人曾经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思考 (1)材料一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答案,材料二 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

11、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经济改革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返回,课堂小结,反馈训练区,1,2,3,4,5,6,解析答案,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1,2,3,4,5,6,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

12、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 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 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答案 A,解析答案,1,2,3,4,5,6,2.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带来这一后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为发展农业开展大规模的开垦荒地运动,以扩大谷物种植面积。,C,解析答案,1,2,3,4,5,6,3.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B.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

13、权力 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解析 A、B两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D项符合题目要求。,D,解析答案,1,2,3,4,5,6,4.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 ) A.以政治改革推进经济改革 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 D.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问题 解析 当时苏联的经济已经僵化,经济改革又没有迅速取得预期结果,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改革难以推进,只有把政治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A,解析答案,1,2,3,4,5,6,5.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

14、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 题干中把“卷心菜剥光”的说法,应该是指苏联解体,故选D。,D,1,2,3,4,5,6,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门路或后门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家汽车的门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种商店购货的门路。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 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7 500卢布。” 材料二 “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

15、能把我们解雇”。 材料三 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以便能够长久使用。,1,2,3,4,5,6,材料四 尽管排队买物品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还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 以上材料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史密斯著的俄国人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苏联社会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答案 不足之处:苏联官僚腐败(或者特权等级依然存在);苏联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高;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苏联的生活消费品奇缺。,答案,返回,1,2,3,4,5,6,答案,(2)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

16、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主要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容易导致政治腐败;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或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 (3)为改变这些不足,苏联在20世纪6080年代进行了哪些改革?结果怎样? 答案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失败。,教材问题解答,课中思考 提示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和苏联与美国争霸局势的加剧,苏联经济全面滑坡,到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稳定秩序,而不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戈尔巴乔夫这种急功近利的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