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历史科有效复习实用手册(中国古代史)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0567450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历史科有效复习实用手册(中国古代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全国高考历史科有效复习实用手册(中国古代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全国高考历史科有效复习实用手册(中国古代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全国高考历史科有效复习实用手册(中国古代史)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全国高考历史科有效复习实用手册(中国古代史)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历史科有效复习实用手册(中国古代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历史科有效复习实用手册(中国古代史)(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全国高考历史科有效复习实用手册依据国家考试大纲课程标准 结合课标全国高考卷 在现有各种版本教材基础上优化整合和适度补充第一部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朝代表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新东汉春秋战国-2070 -1600 -1046 -771 -475 -221 -206-202 8 25 220魏西晋十六国439北魏东魏北齐隋唐蜀西魏北周吴东晋宋齐梁陈220 280 316 420 589 618 907五代辽、夏、金夏、金、蒙古元明清民国十国北宋南宋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按社会发展史分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半封社会主义人类出现部落夏周秦清前期

2、晚清民国新中国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采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古代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部落民主(公天下)君主世袭(家天下)现代民主松散王权贵族政治封建帝制官僚政治专制民主(资产)人民民主(无产)第一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时代特征1政治:王权与神权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2经济:“金石并用”时代,“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由官府垄断。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由官府垄断。考点整合一、夏、商、西周兴衰和政治制度演变1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约公元前2070年,禹即

3、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成。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禅让)制度。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灭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建立商朝,定都于亳(今郑州商城)。商朝曾经五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此后商朝统治中心基本稳定下来,商朝也称“殷朝”。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部部落灭亡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今陕西长安县境)。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春秋时期的史书把夏、商、西周合称为“三代

4、”。秦以后称“三代”包含东周。2西周分封制实行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央难以直接管理广大地区;贵族力量强大。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诸侯义务:必须服从周王命令,承担守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等义务。影响:通过分封扩大疆域,巩固周王统治,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3宗法制性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结的政治制度。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之间权力、财产分配与继承关系。宗法等级:由血缘亲疏,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影响:与

5、分封制相表里,把“国”与“家”紧密联系一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与团结,强化王权;宗法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影响深远。二、商周时期的经济1农业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公田”是贵族占有的土地;“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无所有权。耕作方式:早期使用石、骨、木质的耒耜“刀耕火种”;奴隶集体劳动。2手工业:丝织业、青铜铸造业发达。以商代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为代表。3商业:商朝-最早货币、职业商人产生;西周工商业为官营“工商食官”。三、商周文化的发展1甲骨文:20世纪初在殷墟(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文字,是最早成熟的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也是

6、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后来形成标准字体大篆。联系分析1“大宗”和“小宗”周朝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正妻的儿了为“嫡子”,老大为“嫡长子”;其他妻妾的儿子为“庶子”。周王死后,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嫡子和庶子只能封侯,为“小宗”。“大宗”、“小宗”是相对的:诸侯相对于周天子是“小宗”,相对于卿大夫则是“大宗”,依此类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几乎深入到中国社会各阶层。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和作用通过血缘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对分封制的权力关系和继承关系作出严格规范,维护了分封制的

7、稳定。分封制和宗法制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成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3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中国的很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姓就起源于古代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当今现实生活中的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等习俗,都是传统宗法思想的体现。第二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时代特征一、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2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农业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8、;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3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盛;科技文化成就辉煌(诗经、楚辞、帛画等)。中外对照春秋战国古代希腊自然大河平原多地宜耕海洋港湾岛屿少地经济农耕经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矛盾新兴地主V奴隶主贵族平民工商业奴隶主V贵族国家诸候国并立统一城邦小国林立,不统一政治分封制封建中央集权贵族制平民民主制思想儒道墨法百家争鸣人文精神理性主义考点整合一、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1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逐步瓦解。 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为春秋时期

9、,得名于孔子的春秋。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齐、宋、晋、秦、楚等诸侯大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卿大夫夺权(韩赵魏三家分晋等),各国开展变法,通过兼并战争逐步形成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2商鞅变法 历史背景: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租佃剥削关系产生。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士大夫夺权;分封制和宗法制动摇。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实行改革。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措施和内容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设20个等级军功爵,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

10、。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兵民合一;一家犯法,各家连坐。 废除井田: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奖励耕织:努力耕织的人可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罚为官奴;从三晋(韩、赵、魏)招徕农民垦荒。 废分封,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全国划分为41个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 统一度量衡:颁行“商鞅方升”等。 变法特点及影响 全面性: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 进步性:废除了落后的旧制度,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 有效性:“商鞅虽死,秦法未灭”。 变法使泰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二、春秋战国经济发展1农业土地制度:井田制废除

11、,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租佃关系确立。工具技术: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兴修水利: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生产方式:春秋时期,出现以小农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原因:铁犁和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特点:自耕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2手工业: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手工业生产方式有:家庭手工业:“男耕女织”,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少量进入市场。私营手工业:私人作坊经营,产品主要在市场销售。官营手工业:西周开始,“工商食官” 官

12、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办作坊内劳动,职业世袭,没有自由。规模大,分工细密,工匠富有经验和技术,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只供皇家使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不能服务于社会,不利于新技术推广。3商业和城市:各国纷纷铸造青铜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出现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一些诸侯国都城成为著名商业都会。三、春秋战国科技文化的发展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对人才的渴求,也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2孔子和老子(春秋) 孔子: 生平:出身鲁国没落贵族;从政失败,周游列国却难受

13、重用;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整理古典文献六经;创立儒家学派。 主张:思想上,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为政以德;提倡人治。教育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当仁不让于师等。 评价: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开创了“学在民间”,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对中华文化传承起重要作用。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子:生平: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主张:认为“道”为世界本原;提出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评价

14、: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3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儒家: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性恶论”。 道家: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也”。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中央集权。4“百家争鸣”的意义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辩证、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百家思想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