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10563259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雨兼程七十年 与国同梦向未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泸州先后为川南行署、泸州专署、地辖泸州市所在地,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泸州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泸州人民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深化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泸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与日俱增,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市州之一,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正向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奋力迈进。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与日俱增(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泸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低,综合实力不强。7

2、0年后的今天,泸州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695亿元,总量比1949年翻了十番。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55.3倍,年均增长7.6%。19491978年,泸州经济增速平缓,30年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4.8%,总量翻了两番。改革开放后,19792018年,泸州经济发展加快,经济总量迅猛扩张,40年间GDP年均增长9.6%,总量翻了七番。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泸州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20002018年GDP年均增长11.9%,经济总量接连实现跨越突破,2003年GDP突破200亿元,达到204.4亿元;2008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12.5

3、亿元;2012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30.5亿元;2013年总量达到1140.5亿元,超越乐山市;2015年总量达到1353.4亿元,超越凉山州、达州市,全省排名升至第6位。(二)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泸州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0年仅1701万元,2018年,泸州实现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1亿元,是1950年的882倍,总量位居全省第3位。改革开放40年是泸州财政收入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1982年财政收入突破亿,达到1.1亿元;2005年突破十亿,达到11.1亿元;2013年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9.6亿元。财政实力的持续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

4、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经济总量超百亿县(区)从无到有。2007年,江阳区经济总量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2015年,叙永县经济总量达到100.2亿元,7个县(区)经济总量均超过了百亿。2018年,江阳区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形成江阳一马当先、其他县(区)竞相追赶的良好局面。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泸州经济结构经历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化推进的深刻变化。1949年,泸州三次产业结构为71.9:12.4:15.7,19491969年(除三年干旱外),泸州第一产业占比保持

5、在60%以上。随着“三线”建设推进,泸州工业起步发展,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2:38.3:17.5。随后泸州工业化进程发展加快,以白酒、机械、化工、能源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快速发展,20052012年,泸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4.4%,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9:60.6:25.5,第二产业占比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工业转型提质增效成效明显,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多种商业模式加快发展,2018年经济结构调整为11.2:52.1:36.7,工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民营经济成为支撑。新中国成立70年

6、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泸州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如今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1978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仅1.1亿元,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10.6%,2018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993.3亿元,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8.6%,占比提升高达48个百分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0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2%,快于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2018年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9.3%。(三)人均GDP“五级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泸州在经济总量实现跨越突破的同

7、时,人均经济水平也不断跃上新台阶,2018年泸州人均GDP达39230元,总量翻了九番。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84.8倍,年均增长6.6%。1949年泸州人均GDP仅56元,不足百元;1956年112元,突破百元。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生产水平加快提升,1992年泸州人均GDP超过千元,达到1130元;2008年、2011年、2015年泸州人均GDP分别达到11926元、21339元、31714元。人均GDP实现“百元、千元、万元、两万元、三万元”五级跳跃,人均水平大幅跃升。三、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农业生产力大跨越。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

8、土地政策恢复农业、发展农业,有效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49年,泸州市农业总产值1.2亿元,2018年达到317.8亿元,是1949年的264.8倍,年均增长8.4%。1949年,粮食总产量为59.6万吨,2018年达到229.7万吨,是1949年的3.9倍;1949年,水稻总产量为48.0万吨,2018年达到109.3万吨,是1949年的2.3倍。所有农产品产量均成倍增长,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大提高,为泸州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二)乡村环境明显改善。70年来,泸州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成

9、效。2018年末,全市通公路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达到100%,通村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的村所占比重为89.5%,75.8%的村实现通公共交通,93.7%的村实现通自来水,97.1%的村实现通有线电视,79.2%的村实现生活垃圾全部或部分集中处理,36.8%的村实现生活污水全部或部分集中处理,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四、工业发展成绩斐然,支柱优势日趋凸显(一)产业集聚效应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泸州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单一,以私营小手工业为主,经过70年的艰苦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截至2018年,在国家划分的41个行业大类和207个行业中类中,泸州已覆盖32个行

10、业大类、87个行业中类,覆盖率达到78.0%和42.0%。经过不断的调整、优化、组合、升级,逐步形成了以白酒、化工、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医药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建立了以泸州国家高新区、长开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泸州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四大园区和区县特色园区组成的“4+N”产业园区布局体系,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工业增加值在2006年突破百亿元的基础上,于2011年跃升到五百亿元以上,2018年达到745.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4.0%,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8.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为泸州经济和

11、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二)工业企业量效齐增。70年来,泸州工业企业规模快速发展壮大,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蝶变。全市工业户数从1978年的1977户增加到2018年的4035户(不含个体工商户),翻了一番。2018年,泸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48户,总资产突破1303.2亿元,户均资产达到2.0亿元,比2011年提高1.0亿元,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泸州最大工业企业是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年产值不足3亿元。2018年泸州已有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两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302家,拥有8家央企、11家“中国500强”企业、3家跨国企业、6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2、、55家知名民营企业,新兴产业企业150余户。在企业经济效益方面,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39.7亿元,是1978年的239倍,实现利润总额170.0亿元,是1978年的200倍。五、投资建设成就巨大,基础设施功能升级(一)基础民生投资加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泸州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投资是建设新泸州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泸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4.7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1952年的0.02亿元,增长了82735倍。投资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基础设施和民生是投入重点。新中国成立前,地处内陆的泸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基

13、础设施和民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1977年10月,泸州长江大桥的动工建设吹响了泸州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号角。2018年,泸州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达440.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8%;民生事业固定资产投资353.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基础设施与民生事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近五成,基础设施与民生事业投资得到了飞速发展。(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初期,泸州是一座简陋、破旧的江边小城,城市缺乏规划。1958年,人民政府开始第一次编制系统、全面的泸州城市建设规划蓝图。其后受经济条件所限,城市建设缓慢,到1979年,城区面积仅11.97平方公里。改革开

14、放以后,城市规模扩张,特别是2000年后发展加速,2005年城区面积达55.25平方公里,到2018年城区面积发展到169平方公里,形成了中心城区“一核两副八组团”的大城市格局。中心城区跨江大桥从0增加到7座,另有3座在建,大幅加快了两江四岸一体化进程。城市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4.2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主四副多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全面形成。已完成中心主城区各片区功能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20余项,实现控规覆盖率100%。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

15、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六、内外贸易繁荣活跃,内外需求支撑强劲(一)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新中国成立之初,泸州经济落后,物资缺乏,市场闭塞。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8213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市场的逐步开放,消费需求持续升级,人民从最初的追求温饱,向美好生活的需要迈进,消费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后于2004年、2015年分别跨过100亿、500亿大关,2018年达到764亿元,是1949年的930.2倍。(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泸州对外贸易起步于80年代

16、末,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正式挂牌运行。由此,以“自贸试验区”19.99平方公里土地为牵引,泸州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成为世界认识泸州、走进泸州的新窗口,也是泸州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门户。1989年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仅3万美元,2018年泸州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76333万美元,年均增长48.3%。其中,进口额21520万美元,年均增长22.0%;出口额254813万美元,年均增长47.9%。七、“水公铁空”四位一体,交通建设跨越发展(一)公路水运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泸州交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深化改革破除发展藩篱,突出对外大通道建设,交通项目年度投资连年保持在百亿元以上,全力将泸州打造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公路网络日臻完善,1949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仅268公里,截至2018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4614.5公里,是1949年的54.5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55.4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