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葵花之最 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1055679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葵花之最 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葵花之最 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葵花之最 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葵花之最 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葵花之最 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葵花之最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葵花之最 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葵花之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正确认读 4 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 6 个要求会写的生字。2让学生明白课文围绕“葵花”讲了哪些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葵花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不易,感受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过程方法:1积极调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和积蓄的情感,参与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2利用学生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辅助学生学习。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教学重难点:理解为什么一棵又矮又小的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为什么说葵花在战士们心中是最高的。教学课时:2 课时第

2、一课时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一、介绍作者导入毕淑敏,女,1952 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 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 11 年。1980 年转业回北京。 17 岁便来到海拔 5000 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7 课葵花之最 。 (师板书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读毕淑敏的文章也是让学生了解毕淑敏本人,从而进一步对其作品有

3、了感悟,即与作者对话。二、初读感知1.学生齐读课题。师:读了题目,你想说什么?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1 号同学汇报。3全班交流,相机正音。师:哪位小组愿意把你们交流的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预设:注意:葵花的葵字形 烙的读音检查: 山路迢迢 关山重重 一往情深 生机盎然 前仰后合 永不泯灭 葵花 烙饼 飓风 纽扣 花蕾 萌出 毫无先兆 跌跌撞撞 冰雕玉琢 沁出 凝固 试探 嫩黄 舒展腰肢 绣活还有哪些字音容易读错,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师:有关字音的问题大家还有疑惑吗?请每个小组的 2 号分段读课文。师:下面我们来学习毕淑敏的葵花之最 。三、初学课文1默

4、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记叙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围绕葵花讲了哪些事情?(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这暗含着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能在这里安家;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3一颗葵花在我们看来也许是很平常的,但是昆仑山上的这颗葵花为什么牵动了所有战士的心呢?预设:抓住“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 ,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

5、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 。直到“五一” ,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学生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在此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享受个体认知的快乐,意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品质。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交流,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创设平等的机会。教师点拨时抓点带面,点上着力,次要内容以读代讲,一带而过。重点内容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在研

6、读品味中生情,以学定教。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也说明昆仑山环境的恶劣,战士生活艰苦。结合课后“我的资料夹”了解昆仑山的自然环境。四、作业1.熟读课文;2.搜集有关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一、引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仑山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但是这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二、精读课文出示中心话题: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昆仑山上的葵花?读一读,结合有关语句说说这样的葵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7、文,划出描写昆仑山上葵花的词句,并做好批注。交流。预设:A葵花子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葵花的幼苗在战士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它们给边防战士带来了无限希望,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B现在,我们每天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不知道的人,以为里面养着活蹦乱跳的小生灵。(昆仑山并没有像认可我们那样认可葵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战士们的“珍爱” 、她们的“宝贝” ,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的基

8、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 )C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径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这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 “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 。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

9、着祖国的千里防线,他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D第 12、13、14 自然段“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 ”(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 “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 ,她们的“战友” 。 )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 。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

10、出了自己的美丽, “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 。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 ,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 。 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 ,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三、总结升华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 。活生生的植物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

11、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1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颗葵花虽然很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2交流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四、拓展延伸1也许昆仑山的苍茫早已渗入毕淑敏的血液,使得她的文章看似细腻, “女子”得很,可是深味下去总觉得有根脊梁在里面,笔直向天。让我们在小本本上写出自己对葵花之最一课的感受。2毕淑敏的书中有几篇专门记叙了她当年在昆仑山巅当军医时发生的往事, 雪线上的蛋花汤看似调皮可爱,实则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昆仑之吃 、 昆仑之喝 、 昆仑山上看电影几件细小的生活片段被毕淑敏写得生趣盎然,读之仿佛身临其境,不胜羡慕。文的学科特点。本环节课文最后一句话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