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0546824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 下面是为您带来的“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更多读后感范文定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孝通先生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采用调查和社会学的方法,从历史的维度和世界的经度,纵论了中华文化与人类的未来。最犀利的是,他用深刻的语言指出了中国文化面临哪些挑战和人类文明出现的问题。 读了这本书,在我看来,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内部的,外部的挑战来自于世界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内部的挑战来自于国人对待中华文化缺乏正确的态度,我们虽然生活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但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只达到了“由之”的状态,还没有达到“知之”的状态,

2、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具备运用中华文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度,却不能很好地研究,运用自身的文化,使之发扬光大,并让它扩展至世界,形成自身文化独特的魅力,从而在和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影响其他文化。同时,也可以在西方强势的文化霸权语境下,抵制全盘的西化,为自己的文化发声。很幸运的是,费孝通先生为这些问题找到了一个出路,即实现文化的自觉,是重建本国文化的第一步。 文化自觉在书中的定义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

3、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文化自觉,首先探索文化自觉的原因,为什么在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需要重提文化自觉的命题。其次,在当前的国情背景下,应该怎样更好地实现文化自觉。 为什么要实现文化自觉?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每一个人,都依赖他所受之于前人的文化取得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并生活在人和人组成的社会中,人类历史发展到最近几个世纪,发生了激速的变动。在费老先生看来,21世纪开始出现“人类的文化自觉”,在新的一页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弘篇章。 这是个多么伟大的理想,费老先生致力于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并且鼓励中华文化在人类璀璨的文化

4、中争得一席之地,我想此举不仅仅是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为了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多样性,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人类文明才能演奏出动人的乐章,而中华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音符。 费老先生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发扬文化特色,他认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中又将进入一个强盛时期,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正面临着一个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特色的历史机遇的到来,这个时代就是一个文化自觉的时代。在我看来,实现文化自觉不仅有这些国际形势,时代等宏观因素,还有一些微观因素。 在新的时期,中华文化正在繁荣发展中,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是否有自知知明呢?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和

5、发展的趋向,我想只有少数几个中国人能够给出完整答案。我们来梳理以下一些事情,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首先,中华民族的民俗和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作为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传统节日,很多中国人都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的来历和意义。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庆祝中秋节,端午节,春节和元宵节,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但是当有人问到这些节日的来历和历史时,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讲述。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一些商家开始利用这些节日做促销,无论是超市、酒店、旅行社还是银行,社会中的商业系统和服务系统联手以商业的方式庆祝了节日。 一方面,这些促销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但另一方面,商家过度的

6、包装和推销,只注重商品本身,消解了节日本来的意义。比如就端午节来说,我们除了在超市看到粽子,牛奶打折之外,并没有出现有关节日的一些庆祝活动。其实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江中赛龙舟,寓意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避免于吃掉屈原的尸体。 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划龙舟的习俗,盛行于吴越、楚。虽然官方都有组织这些活动,但是在一项调查中,现代中学生许多都不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却知道许多外国节日,比如他们无比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和情人节,就连万圣节也可以玩出花样。 而对于中国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许多中学生却都一问三不知。由此可见,洋节日逐渐取代中国传统节日,被青年人所喜

7、爱。我想这种现象不仅是因为洋节日的入侵导致,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缺乏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正确认识,不了解其来历和意义,便不会真正去珍惜,这就是中国人缺乏文化自觉的典型表现。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中国式的“过马路”、“排队”、“旅游”、“代购奶粉”,冲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人在这种大环境下习以为常,逐渐放弃了原来坚持的价值观,随波逐流。比如在中国式过马路中,大家都笑言:“凑足一拨过一拨”,于是都抱着这样的心态自嘲,谁也没想到这里能有什么问题,谁管你遵不遵守交通规则。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似乎统统都抛诸脑后,所以造成了这样一个群体现象,甚至被外国媒体报道。其实,这些基本的文明规范,都

8、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据,只是国民们都没能花心思去琢磨、学习、继承。所以在这里实现文化自觉迫在眉睫。 怎样实现文化自觉? 按照费孝通的看法,我们首先应该梳理和理解人类文化古今之变的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对人类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一面,同时也都会有消极的一面。反对任何文化中心主义的思想和态度。他还梳理了一条文化自觉的道路,首先是文化意识的自觉,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吸收融会,使中华文化形成一个具有共同认可前提的基本秩序,最后形成一整套的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 他还提到,虽然中国经历了三级跳,先是从农业社会跳跃到了工业社会,然后从工业社会跳跃到了信息社

9、会。通过这两跳,中国从传统性质的乡土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的工业化时期,然后中国又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虚拟世界的出现,促使大批的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交往方式,交往手段,交际语言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当代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我们也应该顺应时代变化,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文化自觉。 在我看来,实现文化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共同的努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我们得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明白本民族文化的优势所在。我觉得费老先生说得很好,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特征,就是讲究平衡和谐,讲究人际关系

10、,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经验里一直强调“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我们一直很欣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态度。中国人如果开始有了这个意识,并且开始理解、欣赏、接受这样的传统文化,那我们的文化不仅可以深入人心,还可以融入世界了,因为“求同存异”是不同文化得以交流,融合的前提。 其次,是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中国文化,把传统文化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文化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常常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有用的传统文化就吸收进来,没有实用价值的文化就弃之不理。 其实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文化态度,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注

11、意,引起了不同的文化兴趣,可能一时认为没有用的文化,沉默一个时候又会出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但是不被那个时代理解的优秀文化,从而被世人冷落。比如沈从文先生在那个战争年代,别具一格,当别人都在以战争为题材进行创作时,他沉浸在自己的湘西世界里,发掘了人情美、人性美,为艺术而艺术。 虽然他的一些作品在当时格格不入,不过在现代人看来却有他的独特之处,他的边城以清新优美的文风,净化了多少人的心灵,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纯真爱情的向往。所以,我们应该对本民族不同特色、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持宽容的态度。另外,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以于丹和易中天为代表的百家讲坛活跃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虽

12、然他们对经典文化的一些现代解读颇为文坛诟病,但不得不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于丹讲论语时,她常常把论语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在这里儒家思想走进平常百姓家,以前略显空洞的儒家理论此时具有了很大的实践意义。 最后,文化的自觉当然离不开人民的推动,在中国,对文化自觉负有重任的是广大知识分子。虽然在中国早期,像费老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遭到了很多挫折,没有受到很好的待遇,他们可能不被信任,不被尊敬,报酬也低。但是在中国知识分子需要在这些逆境中,静下心来,好好地读几本书。 我很佩服费老先生、巴金先生的反思精神。他们都勇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他们认为,

13、这些作品,不仅是个人的作品,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所以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该致力于我们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反思,用实证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认识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正如费老先生所说,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重大,他们承担着为中华民族文化正名的重任,他们应该把东方文化从西方迷惑的、怪异的定义中拯救出来,重新定义东方已经消失了的语言,习俗甚至精神,不断进行学术反思。 总之,拜读费老先生的这本书获益匪浅,愿能与君共勉。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有感于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 文化,一直都是古今兴替中不灭的命题。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总是以文化作为铭刻兴衰荣辱的纸笔,而文化也从来不

14、愧为历史长河锤炼过后留下的真金。从历史和现实的不同角度看文化,这份宏大的精神财富一直都不乏关注,并且在每个时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的重建:此书是由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文化的自觉与文化反省、中国文化与人类文明等方面有深远影响的文章集结而成,是一本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及未来发展的著作。 虽说费先生离开我们已十年之久,但是在阅读其作品的时候仍然能感受到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仍然能体会到他那颗关注和担忧中华文化如何生存发展的拳拳赤子之心。在阅读的过程中,费先生的许多理论和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禁重新审视起自己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

1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文化的生与死 自人类诞生以来,文化就随之形成和不断演变,并在每个时期以不同的形态呈现为不同的文化类型。纵观古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已无从寻觅、玛雅文化竟一夜覆灭、日不落帝国的由兴转衰,这些历史的痕迹无不向世人传递着一个讯息:文化会死。文化的生与死之间横亘着许多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解决不善,文化才逐渐走上了消亡之路。保生存还是保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传承共存等种种矛盾问题如何解决是当下亟需思考的重要命题。 矛盾一:保生存还是保文化 文化的载体即为人,那么到底是人重要还是文化重要?费孝通先生曾经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人重要还是文化重要?这是一位鄂伦春族的女同志在看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正在受到重大的冲击而日渐消亡时,产生了只有先把人保住,才能提民族文化重建这个问题。 而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根底不深、人数又少的民族,免不了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