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马来西亚华人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0546770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谓马来西亚华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何谓马来西亚华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何谓马来西亚华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何谓马来西亚华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何谓马来西亚华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何谓马来西亚华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谓马来西亚华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何谓马来西亚华人何谓马来西亚华人 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 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 作者作者:北京大学 何灿浩北京大学 何灿浩 第一、尴尬的存在第一、尴尬的存在 场景 1 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紧接着“来到 中国多说年了?”、“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 场景 2 当时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 01 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 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华妇女”,有位同学问我“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 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

2、告诉大家:马来西亚 的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缘起 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1840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一方面,好 些中国人想往外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地区为他们服务。于是,大量的中国 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 尴尬的存在 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 就能解释的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是有人又会问:“那么为什么 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

3、。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先贤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 五经等教材,后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人自 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著名的华侨陈嘉庚 创办厦大、集美大学。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 看,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从中 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其居住地生根发芽。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 的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

4、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 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地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 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 语。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许多东南亚国家才掀起了“汉语热”。 唯一的例外是马来西亚,因为我们的先贤从头到尾就没有以“经济”作为考量,而是从“民族文 化”出发。 那么,难道马来西亚就没有遭遇当地政府的阻挠吗?有!而且很大!马来西亚教育终极的目标是: 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换言之,华语、淡米尔语的中小学迟早都得消灭。60

5、年代,大马政 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 变为政府中学。这时,我们的先贤,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明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民族的天 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钱的津贴,我们也要办独立中学!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保留了下来,华小以及民办的独立中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体 系,甚至创立了“全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受全球各高校承认(除了马来西亚的大学), 我们基本上就是以这张文凭为基础考进北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先贤抛头颅、洒热血,林连玉 先生被褫夺公民权、好多人被大马政府关押、无数的民众以自己的血汗钱支持独立中学。 但是,来到中国,

6、没有人知道这一切。不止中国,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被我 们称为“族魂”的林连玉,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用血、汗和泪水来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于是, 中国的同学反过来问我们:“为什么你们会说汉语?”时,我真觉得这是巨大的讽刺。 尤其,当中国同学问起我:“为什么你们也说中华妇女?”时-尽管不理智-我还是立 时火了:“为什么日军侵袭时,马来西亚的华人要出钱出力?为什么同一年发生缅甸风灾和四川 大地震时,我们华人对后者的捐款额要远远大于前者,我们难道就没有资格称自己为中华民 族吗?” 当我来到北大的图书馆文学图书时,看着满目的“美国文学”、 “印度文学”。 。 。 。 。 。 当我看到“新

7、 加坡文学”,而没看到“马来西亚文学”时,我更感到十分凄凉,以至于讽刺。我们浴血抗战,创 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有完整的“马华文学”,而这一切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 是得不到承认的。反倒是曾经废除过南大的新加坡,由于其更为强大的国势,反而被认为是在海外 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国家。 “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努力地捍卫中华文化,不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亦不为世人所知,里外不 是人。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第一种存在:尴尬的存在。 第二、独立的存在第二、独立的存在 独立的存在,另一个说法是孤立的存在。“马来西亚华人”这个词儿意味着:我们是马来西亚人, 但不是马来人(中国朋友最大的误会囧);我们是华人

8、,但不是中国人。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 和文化产生了,独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跟其他马来西亚人(例如马来人、印度人)的差别很明显,黄皮肤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额外 显眼,不同的语言、 不同的文化。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马来人其实真的是 很好相处的,什么种族冲突全是政府搞出来的-整个群体都受到马来族极大的影响,这就铸成 了我们好多的共同点,而与他们的这些共同点恰恰就是我们和中国人的相异之处。 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口头表达。首先是口音,我朋友总说:“看你的时候一点都不像外国人,但你一 说话我们就马上知道了。”在辩论赛场上时,我的一口马来腔更是显得极为突兀。所谓马来西亚口 音,大概就是广东腔

9、+福建腔,翘舌少、 轻声较少(个人认为)、 没有儿化、 语调趋平。 其次是词汇, 以中文词汇为主体,再加上各种方言、 马来语、 英语的词汇,各种语气词“啦”、 “咯”、 “哄”层 出不穷。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打“马来西亚 VS 中国”,马上就能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 但是,我以为:更深层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脑子里。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艺峰师兄领着我们留学 生辩论队讨论一个辩题,他最感叹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国学生讨论,第三个衡量标准一定是 何者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看看中国同学的课就知道,什么思修、 毛概、 邓小平思想、 军 事理论,这些似乎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和

10、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家就决定 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即使同样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里,大部分的 人都信仰“无神论”。 但是,我们那里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八罗汉、 观音娘娘、 关公、 济公、 齐天大圣 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庙,我们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并且还在华人社区发挥着一定 的作用。由于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我惊讶,真正让我吃 惊的是中国风气的开放。校内校外,情侣相拥亲吻的情况无所不在,这还真不是我想象中的中国。 当然,我们那里也有很开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上要比中国人保守得 多(嗯至

11、少跟我的家乡相比)。 此外,许多大马华人一致公认的是:中国学生真的很多“学术牛人”,大体上比我们那儿的人要 勤劳的多。中国人多竞争大,我所认识的每位同学一个个都是从高考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英雄豪 杰,他们那股永不言倦的冲劲着实让我们折服。相较而言,马来西亚人则比较慵懒,更倾向于做自 己喜欢的事、 享受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玩起来比较放浪形骸,比较不顾形象,大声吵、 大声笑、 大声闹。 既不是马来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仿佛就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混血儿,所以或许我们有点孤单。但 是,这或许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既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又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舆论 环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

12、我们这个群体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让我有机会选 择,我仍然愿意出生在马来西亚,当马来西亚的华人。 第三、悲壮的存在第三、悲壮的存在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句俗语在马来西亚人身上得到绝佳的体现。在过去, 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曾经联手争取了国家的独立;但是,随着马来人逐渐独掌大权(再注:对马 来人的抨击仅限政治人物),华人、 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渐衰弱。 首先,马来语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 再来,马来西亚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为:“使马来语成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 但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六、 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于华人比较刻苦耐劳,比其他的民族来 得富有,无形中造成了民族间的矛盾。

13、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动马来人屠杀华人。于是, 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借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顺势上台,颁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经 济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 30%的土著(其实就是马来人和其他极少部分的少数民族);在教 育上,大学也实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额给土著。此外,对中文教育的打压更是变本加厉,影 响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中学都领不到政府一分钱的津 贴。 打压归打压,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依然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如第一篇所述,我们发展出了一套完整 的中文教育,各领域人才辈出。 大家熟知的梁静茹、 曹格、 光亮皆是马来西亚华人;大家现在人手一 支

14、的 U 盘是马来西亚的潘建忠发明的;在华语辩论界上,马来西亚以其犀利的辩风在世界上占有 一席之地;如今,马来西亚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华人。 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现实。大马华人自己创办的独立中学培养了无数英才那又 怎样?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学府都承认我们的统考文凭时,唯有马来西亚政府不承认!马来亚大学 在辩坛创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样?在政府控制下的马来亚大学还曾经试图禁止马大的辩手参赛!梁 静茹、潘建忠等辈就更加可悲了,许多人都以为他们是台湾人!潘建忠自己就说过:“如果我留在 马来西亚,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因为在马来西亚,华人发展的空间有限,报国无门又无法自 我实现,不出国发展还能

15、怎样?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成长是成长了,可是那跟政府什么毛关系都没有。因为我们政府很慷慨,在 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时,我们政府眼看马来西亚出现人才外流的滚滚洪流仍然可以视而不见!在 马来西亚大力提倡向外吸纳人才时,去看看,有多少马来西亚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我 们国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访问,探访一间医院时,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马来语跟他致敬!这是何 等的讽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为“令人骄傲的存在”,可是后来改成了“悲壮”。的确,我们有很傲人的成 就。可是,在我们有心报效祖国时,却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国门。马来西亚那么一块宝地,没 有天灾、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又居于世界要冲,如果真的有英明

16、的政府,摇身变为世界强国绝非 难事!反观新加坡,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又是弹丸之地,可是,现在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 国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着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强大!这种感觉真的很 复杂,真的很难以言喻! 谓之“悲壮”,我想应该甚为贴切。 后记后记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从小时候开始就自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 从小读的书就是 西游记 、 水浒 传 、三国演义 、杨家将 、岳飞传 。 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一套书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国历史漫 画图集。 在我小小脑海中,出现的总是滚滚的黄土和快马飞驰的勇将。 长大了一点,看过 中国人史 纲、中国寓言,偶尔会翻翻唐诗三百首。 那时,我真的自认为我是中国人,我的文化之根和这里的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我的梦想就是回归中国。英文我认为不重要,因为我要去中国,从没认真学;马文我更是碰 都不碰,甚至常以考不好马来文自嘲。可以说,我很偏执。我只有认为有必要的东西我才会认真去 学。到了高二,我的国际视野才宽广到足以让我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