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三年级诊断性测验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050005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三年级诊断性测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5年高三年级诊断性测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5年高三年级诊断性测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5年高三年级诊断性测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年高三年级诊断性测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三年级诊断性测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 年高三年级诊断性测验语文试卷( 一)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文化的特质许嘉璐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哲学基础是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这和一神论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形成鲜明对照。 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在哲学上基本上达成一致。在中华民族看来: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自然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进而扩展,一国之人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也是一个整体;因而个人、家庭、国家、人类都是宇宙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这就是

2、所谓的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为原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源头的地域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基督和天主等宗教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创造,保障了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心里的“天下”,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和交通的便捷而不断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一己,而且是全人类;不仅是眼前,而且是属于子子孙孙的无限未来。在这种思维下,我们对应该如何对待多元的文化,用不着反省、思考、反复论证,就可以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

3、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 中华文化特质之“特”,就在于和弥漫于大半个世界的一神论哲学相比而显其异,还在于当许多人把文化的多元性视为新大陆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践履了几千年,视之为已然和当然。应该说,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的成员,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 中华文化的哲学特质也表现在自己的主流文化对待亚文化的态度上。 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不断吸收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不断成长,同时又渗透式地反馈给周边。而各种亚文化之间也在相处、互动中,相得益彰。 (社会科学战线2013 年第 7 期,有删改)【注】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

4、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1下列不属于“中华文化的特质”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为最重要的主张 B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为哲学基础 C主流文化对待各种亚文化的态度 D以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为理所当然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人虽是一个整体,但也只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当然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尽管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B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都是一个整体,所以个人、家庭、国家、人类其实都是这个大整体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 C儒、释、道三家经过冲撞、融合后,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识。 D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几千

5、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创造并与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根本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正是因为大量吸收了外来的不同宗教的思想营养才得以不断发展、创造,进而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生生不息。 B中国人现在用不着反省、论证如何对待多元文化,就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和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因为我们已经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了。 C在中华民族自觉践履了多元文化的理念几千年后,世界上许多人才开始把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当作新思想、新思维、新趋势。 D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不同地区、民族、部族的文化相互学习吸收,相得益彰,共同成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

6、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曹克明字尧卿。既生,会敌攻百丈县,父光远遇害,姆抱克明匿苇蒲中得免。既长,喜兵法,善骑射,从父光实奇之。光实击敌于葭芦州,战殁。克明时护辎重在后,闻光实死,惧军乱,秘不发丧。阳令人西来传光实命还军银州,而潜与仆张贵入敌中,获光实尸以还,葬京师,由是显名。 初,蜀人留京师者禁不得还乡里,克明以母老,间道归。李顺反,闻克明将家子,且有名,欲胁以官。克明携母遁山谷,夜止神祠中,梦有人叱之起,既觉而去,贼果至。及贼陷雅州,克明募众数万人以迎王师,遂复名山、火井、夹江等九县。分兵嘉、眉、邛三州,立七寨以邀贼。复收雅州,斩六十余人,贼将何承禄等走云

7、南。以余寇未息,权邛州驻泊巡检。明年,峡路溃卒邓绍等复起攻雅州,克明又平之。还军邛州,遇贼王珂,战于延贡镇,击以矛,中左踝。后又设伏山下,以数十骑与贼接战,克明伪北,而所部失期,伏不发。克明挺身走,贼追急,乃倚大石引弓三发,毙三人,由是获免。 景德中,蛮寇邕州,改供备库副使,知邕州。左右江蛮洞三十六,克明召其酋长,谕以恩信。是岁秋,相率来集,克明慰拊,出衣服遗之,感泣而去。是年冬,安抚都监王文庆、马玉出天河寨东,克明与中人杨守珍出环州樟岭西,磴道危绝,林木深阻,蛮多伏弩以待。玉所向力战,屡败蛮军。是时朝廷意在招附,数诏谕克明,而克明亦惮深入,屡移文止玉。玉至如门团,为蛮所扼,不得进。克明迁延顾

8、望,月余,乃至抚水州,与知州蒙承贵等约盟而还。 未几,知桂州,又奏阅广南两路土军为忠敢军。州人覆茅为屋,岁多火,克明选北军教以陶瓦,又激江水入城,以防火灾。代还,知滁州,徙鼎州,卒。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有删改) 【注】如门团:地名,在今广西境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潜与仆张贵入敌中 潜:暗中。 BB既觉而去,贼果至 觉:觉察。 C立七寨以邀贼 邀:拦截。 D景德中,蛮寇邕州 寇:侵犯。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克明有智略的一组是(3 分) 闻光实死,惧军乱,秘不发丧 以余寇未息,权邛州驻泊巡检 乃倚大石引弓三发,毙三人 克明召其酋长,谕以恩

9、信 又奏阅广南两路土军为忠敢军 又激江水入城,以防火灾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曹克明命途坎坷,出生后,父亲遇害,后来叔父战死,他与仆从深入敌军,设法弄回叔父尸身,葬于京城,由此出名。 B曹克明孝老爱亲,因母亲年迈,他便不顾禁令从小路归乡。当时李顺谋反,想胁迫他做官,他就带着母亲逃到山中避祸。 C曹克明勇猛无畏,在打败了溃卒邓绍等人后,回到邛州,又遭遇强贼王珂,在双方激战中,克明被王珂用长矛刺中左踝。 D朝廷对蛮军意在招抚,于是多次下诏告知曹克明,而克明也怕进一步深入蛮地,便屡次递送文书阻止马玉的冒进行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10、语。(10 分)(1)以数十骑与贼接战,克明伪北,而所部失期,伏不发。(2)是岁秋,相率来集,克明慰拊,出衣服遗之,感泣而去。 (2)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清平乐 闻雁 元姚燧春方北度,又送秋南去。万里长空风雨路,谁汝冥鸿知处? 朝朝旧所窥鱼,由渠水宿林居。为问江湖苦乐,汝于白鹭何如? 【注】冥鸿:语出汉代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此以高飞的鸿雁喻指高远俊逸之士。 8这首词用了哪些手法来写鸿雁?请简要分析。(6 分) 9词的最后两句“为问江湖苦乐,汝于白鹭何如”,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

11、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 。(李白蜀道难) (3) ,自将磨洗认前朝。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乙 选考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美的人生19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1924 年 6 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1925 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

12、,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从 1926 年到 1928 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

13、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有如一帖帖清凉散。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1925 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从 1925 年到 1933 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更细致的思考。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1933 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返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

14、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据当时在清华听过朱先生课的学生季羡林说:“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他介绍西方各国流行的文艺理论,有时候举一些中国旧诗词作例子,并不牵强附会,我们一听就懂。对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他确实能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听起来津津有味。因此,在开课以后不久,我就爱上了这一门

15、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我的乐趣了。”季羡林还说,朱光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一步一个脚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1963 年,朱光潜完成了高教部全国高等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这部 50 万字的扛鼎之作是他后半生的心血结晶,他自己也认为是“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这并非过誉之词!朱光潜为写这部书,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很难找到一本在体系的完整、内容的详尽方面胜得过这本“美学史”的书。 如今,朱光潜走了,但把美留给了人间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百度百科) 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