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文化生活期中月考试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047970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4月文化生活期中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年4月文化生活期中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年4月文化生活期中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年4月文化生活期中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年4月文化生活期中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4月文化生活期中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4月文化生活期中月考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1 -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卷2013年 4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 3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70分。 )1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部分城市房价非理性上涨 B某学校举行校园社团活动 C狮子座流星雨光临地球 D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2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非意识形态的东西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3根据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电视剧,如潜伏 、 人间正道是沧桑 、 我的兄弟叫顺溜的

2、播出深受观众喜欢,屡创收视奇迹。这表明A历史题材的文化产品最有生命力 B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总是同步 D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4 潜伏等电视剧在题材选择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较好地处理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观看的人无不感到心灵的震撼。这说明文化创作的源泉是A革命传统和历史传说 B社会实践 C作者的灵感和想象 D民族文化5改革三十年,中国年轻女性对服装的选择经历了从“不爱红妆爱武装”到如今追求穿出个性的变化,部分有条件的女性开始向世界著名品牌商定做衣服。服饰变迁可以折射出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B文化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同

3、时发展 C文化能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6中国年轻女性对服装追求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生活日趋A多样性 B商业性 C单调性 D时尚性7.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尽量做到“校园环境处处会说话” ,使美好的校园环境成为一本影响学生观念,制约学生行为的无字教科书。在校园建设中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校园文化是教育的精神资源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熏陶决定人的全面发展A B C D8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品格。这体现了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B.文化与政治相

4、互交融 - 2 -C.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D.文化影响政治、经济9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A.民族精神 B.包容性 C.史书典籍 D.科学技术10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凭着“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历史性地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这一事实体现了A政治、经济对文化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B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D先进、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11文化能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因为A国家必须要提高文化软实力 B文化

5、建设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C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D借助文化方式能推销自己的价值观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塞北大漠的苍茫豪迈,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风格的文化。这表明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C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D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与古徽商相伴而生的“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完成 1314 题。13徽州古民居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如果你是一位游客,参观徽州古民居时的感悟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徽州古民居是属于我们独享的文化财富建筑是凝固的艺

6、术 中国古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 B C D14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学派,它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对新安理学我们的正确认识是A新安理学的价值在于能否保持原汁原味B新安理学对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积极作用 C新安理学中有可以加以利用和发展的部分 D新安理学与现代经济相一致、相统一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来致力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文化遗产数字化,并最大程度地使社会公众能享有文化遗产。这说明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A科学技术的进步 B教育方式的变革C联合国组织的努力 D社会公众的争取16能对社会变革起先导作用的是A社会制度 B文化传承 C

7、文化创新 D思想运动17.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 “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 - 3 -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深远持久的特点 相对独立的特点 积极主动的特点A B C D18 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这表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A B C D19文化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文化传播方式中,相比较而言,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是A商业贸易活动 B亲朋

8、聚会和外出旅游C人口流动与迁徙 D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 20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这种文化传播的形式主要属于A人口迁徙 B教育学习 C外出旅游 D商业贸易212009 年 9月,教育部向社会征集“古辞新韵” ,既鼓励大家用流行的曲风诠释经典诗词,广泛征集原创性曲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有利于促进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过程 我们要大力传承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A B C D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中 华文明是人 类文明史上唯一没

9、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回答 2223 题。2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文学艺术 汉字 史学典籍 科学技术A B C D23.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奥秘。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气节、松石高风,正是人生的艺术写照。中国艺术这些独到之处说明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 - 4 -A B C D24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披露, “谷

10、歌中国”网站大量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我们应持有的态度是A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B批评教育、改造剔除C崇尚多元、理性选择 D远离网络、洁身自好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6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 、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

11、文化多样性A B C D27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A民族精神的力量 B优秀传统文化C社会主义事业 D爱国主义精神28就文化而言,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这说明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A B C D29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 ,后十几年是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在钱老身上体现了 A.团结统一的精神 B.勤劳勇敢的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 D.自强不息的精神30出现右图漫画

12、中这种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B.国家需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C.媒体记者缺乏必要科学文化修养D.我们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 5 -31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博大精神、高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能够创造文明和书写历史,能够引导、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告诉我们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B读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C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D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中央组织 开展评选“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回答 3234 题。32 “双百”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