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10472671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伦理学》教学大纲(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七年制临床医学、儿科、检验等专业使用)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学伦理学教研室编写2012年9月前 言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哲学、伦理学与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对学生和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的学科,是卫生部规定的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和研究医德关系;研究医德关系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大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医德问题和现代医学技术所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并努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医德规范体系。作为一门医德教育学科,它必须通过课堂讲授、病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以客观真理性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规范、范畴

2、、医德观选择与评价等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生死观和生态观;结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计划生育等实际情况讲解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和分析方法,使学生能自觉遵守规范、提高素质,并学会用医学伦理学的方法去处理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本教学大纲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五年制预防医学、儿科医学、检验医学专业共用,共27学时。本大纲也适用于七年制临床医学及三年制专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内容可作适当的取舍和增减。本课程教材采用冯泽永主编由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参考书目1、 白远明,李中琳.1996.现代医学伦理学.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

3、社2、 曹开宾,邱世昌,樊民胜等.1998.医学伦理学教程.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3、 卜平,冯泽永.2003.医学伦理学.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4、 杜金香,王晓茜.1998.医学伦理学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5、 段逸山.1984.医古文.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6、 冯泽永,梁中天.1990.现代医学伦理学.郑州:黄河出版社7、 郭清秀,李之尧.1994.医学伦理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8、 冯泽永.1992.医学伦理学.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目 录第一章 绪论 7第二章 基本原则8第三章 医德范畴8第四章 医德选择10第五章 医德评价11第六章 控制人口数量12第七章 提高人口质量13

4、第八章 死亡控制中的道德14第九章 医学科研与人体实验15第十章 预防医学道德16教学时数分配表(共27学时)教学内容理论课学时实验课学时第一章 绪论3第二章 基本原则3第三章 医德范畴3第四章 医德选择3第五章 医德评价3第六章 控制人口数量3第七章 提高人口质量3第八章 死亡控制中的道德3第九章 医学科研与人体实验2第十章 预防医学道德1合计27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1熟悉医德在协调医疗人际关系、促进医学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健康中的重大作用。2熟悉当前面临市场经济和科技浪潮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以及建立和发展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了解医德在社会和自然两重背景

5、下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主要内容1重点讲授协调医患、医际、患际关系的必要性,以及医德所起的重要作用;讲授医德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2重点讲授市场经济、科技浪潮等对医德提出的新问题,以及医学伦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讲授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3一般讲授医德在社会与自然两重背景下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难点 协调医患、医际、患际关系的必要性,以及医德所起的重要作用;讲授医德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章 基本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及其所包含的医学人道主义、服务、公

6、正和优化四方面的主要内容。2熟悉医学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公平概念。3了解医学人道主义与一般人道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内容1重点讲解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及其所包含的人道原则、服务员则、公正原则和优化原则的主要内容。2一般讲授医学人道主义的历史发展、服务员则的两个推论和公平概念。3一般讲授医学人道主义与一般人道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及其所包含的人道原则、服务员则、公正原则和优化原则的主要内容。第三章 医德范畴目的要求1掌握病人的权利,医者的义务,情绪与理智的辨证统一关系。义利统一的革命功利主义,外界制约与良心的作用,胆识与审慎的辨证统一关系。2熟悉权利、义

7、务、情欲、理智、他律自律、胆识、审慎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医者的义务、病人的权利;以及医务人员应如何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情欲与理智、功利与道义、他律与自律、胆识与审慎的关系。3一般讲授历史上的理欲之辨、义利之争。主要内容1重点讲授权利与义务、情欲与理智、功利与道义、他律与自律、胆识与审慎的辨证统一关系;重点讲授病人的权利、医者的义务及外界制约与良心的作用。2重点讲授各个范畴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医务人员对各对范畴应有的态度。3一般讲授历史上的理欲之辨、义利之争,以及各对范畴的历史与现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难点 权利与义务、情欲与理智、功利与道义、他律与自律、胆识与审慎的辨证统一关系。第四章 医

8、德选择目的要求1掌握行为选择必然与自由的辨证关系,明确人的行为必然受到客观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受到时间的制约;同时,人的行为具有能动性,可以而且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选择真善美的行为。2掌握道德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的内在联系,明确遵守道德规范和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性;掌握医务人员在完成道德行为时应当具备的能力,以及道德责任与自由度的关系。3了解优化行为的几种方法,熟悉道德冲突及其解决措施。主要内容1了解两种错误观点:道德宿命论;绝对自由论。2重点讲授行为选择必然与自由的辨证关系,受动与能动的辨证关系;重点讲授在尊重客观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怎样选择真善美的行为;讲授客观制约与主观意向。3

9、重点讲授道德规范、道德习惯及其它道德必然性的表现形式为什么是历史必然性的反映,怎样反映历史必然性、重点讲授医务人员在完成道德行为时应当具备的能力。4一般讲授优化行为的几种方法、道德冲突的表现形式及解决方式;主观能力与行为选择。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难点 行为选择必然与自由的辨证关系,受动与能动的辨证关系;尊重客观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怎样选择真善美的行为;客观制约与主观意向。第五章 医德评价目的要求:1掌握医德评价的三条标准,了解医德的可评价性。2掌握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等医德评价的主要途径;熟悉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有效新途径;了解客观量化的途径。3熟悉动机论与效果论,目的决定论与手段决定论

10、;掌握评价依据上的辨证统一论。4熟悉行为评价中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主要内容1重点讲授医德评价的标准及其特征,一般讲解医德的可评价性,一般介绍人们对医德标准量化的控制。2重点讲授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等医德评价的主要途径及其机制与特点;讲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及机制;一般介绍人们对客观化定量化途径的探索。3重点讲授评价依据上的辨证统一论,讲授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辨证统一关系及其在医德评价中的运用;一般讲授动机论、效果论、目的决定论和手段决定论。4重点讲授行为体系的连环反应性,自主全息性和不完全对应性,讲清对行为体系评价的方式。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重点难点 医德评价的标准及其特征;动机与效

11、果、目的与手段的辨证统一关系及其在医德评价中的运用第六章 控制人口数量目的要求:1、掌握计划生育的道德依据,熟悉人口状况和人口规律,了解人口观、生命观和生育观。2、掌握计划生育工作者的道德规范;熟悉避孕、绝育、人工流产的道德理由及道德规范;了解避孕、绝育、人工流产的历史与现状。主要内容:1、重点讲授计划生育的道德依据,讲清人口现状与人口规律;一般讲授人口观、生命观、生育观及其转变趋势。2、重点讲授计划生育工作者的道德规范;重点讲授避孕、绝育、人工流产的道德理论和道德监控,以及具体的道德规范;一般介绍避孕、绝育、人工流产的历史与现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 避孕、绝育、人

12、工流产的道德理论和道德监控,以及具体的道德规范。第七章 提高人口质量目的要求::1、掌握优生的道德价值、对优生方向与优生手段的道德监控与评估,熟悉优生立法的道德意义。2、熟悉禁止近亲及某些患者结婚、产前诊断、人工流产及围产期保健的道德价值和有关规范。3、了解有缺陷新生儿处置、人工授精、体外授精、胚胎移植、重组DNA及细胞核移植等所带来的道德争论与伦理学思考。主要内容:1、重点讲授优生的道德价值,重点讲授对优生方向与优生手段进行道德监控与评估的意义和方法,讲授优生立法的道德意义。2、重点讲授禁止近亲及某些患者结婚、产前诊断、人工流产及围产期保健的道德价值和有关道德规范。3、一般讲授有缺陷新生儿处

13、置、人工授精、体外授精、胚胎移植、重组DNA及细胞核移植等所带来的道德争论与伦理学思考。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 优生的道德价值;禁止近亲及某些患者结婚、产前诊断、人工流产及围产期保健的道德价值和有关道德规范。第八章 死亡控制中的道德目的要求1.掌握临终关怀的道德;2.熟悉安乐死及其道德;3.脑死亡的标准及其伦理意义;4.了解死亡教育的有关问题主要内容(一)临终及其临终关怀道德1.识记:(1)病人临终的含义;(2)临终关怀的含义。2.领会:(1)临终病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2)临终关怀的特点;(3)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4)临终关怀的道德要求。(二)安乐死及其道德1.识记

14、:(1)安乐死的含义;(2)安乐死的类型。 2.领会:(1)安乐死的道德争论;(2)安乐死的发展趋势。3.应用:如何评价安乐死的道德争论。(三)死亡及其道德1.识记:(1)死亡的含义;(2)脑死亡的标准。2.领会:(1)执行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意义;(2)我国传统的死亡智慧;(3)死亡教育的目的和功能;(4)死亡教育的途径和原则。3.应用:在我国开展死亡教育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伦理道德第九章 医学科研与人体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医学科研道德的意义和要求;2.熟悉人体实验的类型、道德价值和矛盾以及道德原则。主要内容(一)医学科研道德的意义和道德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