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2高考应试能力培养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471721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2高考应试能力培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2高考应试能力培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2高考应试能力培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2高考应试能力培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2高考应试能力培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2高考应试能力培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通关 第二篇 高考技能跨越 2.2高考应试能力培养课件(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高考应试能力培养,特点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力阐释】 (1)高考命题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历史学科的一 项基本能力。它包括三个层次:理解试题提供的历史图文材料和考试 要求(历史审题);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运用历史信息和知识作 答)。 (2)这类试题在命题中占有很大比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形式之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完成审题的第一步,也是准确作答的基础。,【典例展示】 【典例1】(2014天津高考T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 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 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

2、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 调 (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点拨】,【解析】选A。材料列举了古代圣人对农业的重视,并强调儒家经典诗书的要旨是安定人民,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后再教导他们。在古代农耕社会要使百姓生活安定,就要重视发展农业。由此可知A正确。,【典例2】(2014福建高考T24)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 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点拨】,【解析】选B。根据表格信息,时隔1

3、6年,高、中、低不同收入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这正是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表现,也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选B。,【应试指导】 “三找”要点: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 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对应训练】 1.(2015临沂二模)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 弊曰:“

4、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 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闾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 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 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 )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解析】选D。根据题干“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信息,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选D。A、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流程变化的内容,C错误。,2.(2015蚌埠三模)1919年6月9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说:“工人的生计

5、,是很窘的,今天罢工,明天没有饭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该社论旨在 ( ) A.坚持实业救国理想 B.促进五四运动爆发 C.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D.肯定工人爱国运动,【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中“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 效抵制许多日货”的信息,可知该报纸社论坚持实业救国思想, 故选A。由材料时间可知五四运动已经爆发,故B错误;材料中是抵制 日货,打击列强在华势力,故C错误;材料体现了对工人运动持怀疑态 度,故D错误。,【备选习题】 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

6、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解析】选C。观察表中数据变化,可知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后的滞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苏联经过勃列日涅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1973年经济危机后,美国减少国家干预,经济增长,而苏联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故选C。,2.观察右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世纪 后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

7、个子 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 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 略权益是 ( ) A.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日本臣民得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 发给领事官照办,【解析】选B。由漫画可知,时间是“19世纪后期”,由“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可以判断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臣民得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体现了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这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选B。A是在第一次鸦片战

8、争以后,错误;“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是辛丑条约中的规定,故C错误;D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错误。故选B。,特点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力阐释】 (1)高考命题要求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解答试题、测试考生学科能力的关键。它主要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个层次。在考试过程中,“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甄选合适的知识,并将其组织、运用到解答问题中的过程。 (2)通常表现为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要求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重新组织,是对知识迁移、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是高考命题考查的核心能力。,【

9、典例展示】 【典例3】(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T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点拨】,【解析】选D。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它标志着国家权力由国王手中转移到了议会手中,英国以此为契机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它是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中的重要一环,“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是为了让大家看到英国皇室的延续

10、性,体现这个政权的合法性。A、B、C的说法都无法体现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故选D。,【典例4】(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点拨】,【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应试指导】 1.迁移:明确题干材料或者情境、或设问所反映的相关学科知识,将材料与所反映的学科知识调动过来,与材料或者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思

11、考。特别要注意从材料、情境与所迁移知识的关联中找出相似点,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史论结合,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区分:解答过程中要注意说明与表明、体现与反映的解答限制词,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历史现象。 (1)“说明”与“表明”的含义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多用“表明”),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多用于材料解析题),同时“表明”还有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特点(选择题中考查较多)。 (2)“体现”与“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但是“反映”有时可能就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可能是从

12、材料中获取历史结论或者寻找支撑结论的历史事实。,【对应训练】 1.(2015宜昌二模)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判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 ( ) 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 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荀子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法家代表人,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选C。荀子是儒家,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荀子贬“仁”,故B错误;韩非子是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荀子是儒家,主张礼法并施,二者基本主张不

13、一致,故D错误。,2.马丁路德主张“教随国定”,实际上是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因此,具有改革的一般属性,即 ( ) A.改革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改革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的 C.改革必须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 D.改革必须以保持原有体制为前提,【解析】选B。根据题干“利用德意志东北部诸侯的力量推进宗教改革”及所学欧洲宗教改革的知识可知,体现了“自上而下”,故选B。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故A错误;东北部诸侯不是“全体社会成员”,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保持原有体制”,故D错误。,(2015潍坊二模)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江苏海门人。5岁入私塾读书,接受“读书出仕报效国家”的思想。同治七年(1868年)进入科场考试,第二年中秀才,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将领吴长庆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后又得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青睐,中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状元。早年的幕客生涯,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1895年他毅然投身实业,创办南通大生纱厂,开始“实业救国”。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材料二 在张謇的思想体系中,将棉和铁并重,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棉铁业,这种思想被称为“棉铁主义”。棉铁业,就概念而言,棉主要是指棉花、棉田、棉种,也指棉纺业;铁业主要是指轮轨机械枪炮之制造。他曾说过:

15、“现时吾人所用之棉铁,皆来自外洋棉铁为国家基本工商业,十年前,以国人留心者鲜,謇与前农商次长刘垣讨论有年,曾著棉铁世界一书,冀唤起国民之注意。” 广东社会科学,材料三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凤凰网,(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 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张謇“棉铁主义”思想的特点。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适的观点。,【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从儒学影响、政治环境及经济环境等

16、方面,并结合所知识进行回答。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棉铁业”等信息可以归纳基本特点。第(3)题具有开放性,依据材料三中信息,从概述观点正确性方面说明;也可从观点片面的角度说明,依据所学从“实业救国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来评述观点的片面性。,答案:(1)因素: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工业文明的冲击;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特点:具有民族性、农工商并重、与洋人争利权、救亡图存。 (3)答案一: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充分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说他是“英雄”。终因“实业救国”未能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所以说他是“失败的”。,答案二: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片面的。他充分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