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式” 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0469949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范式” 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范式” 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范式” 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范式” 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范式” 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范式” 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范式” 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陈向明摘要 本文在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对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量的研究和行动研究之间的区别,并讨论了“思辨”与“解释”、“实证”与“实征”、“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质的研究作为“方法论”与作为“方法”之间的异同。关键词 范式;质的研究;定性研究;解释主义作者简介 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 (北京 100871)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人,有人在场的人文社会现象异常复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的学术流派也类型繁多,主张不一。很多时候,甚至针对

2、同样的现象,不同流派的研究者也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研究问题,并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希望理解不同流派的研究者为什么对同样的社会现象有不同的问题意识和技术偏好(如为什么质的研究通常使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和民族志的方法来探讨意义解释类问题,注释: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港台也被译为“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在我国人类学界通常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学界通常被称为“定性研究”。为了将这种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定性研究”区别开来,本文使用“质的研究”这个译名,与社会学界使用的“定性研究”内涵相似。本文为“质的研究”提供的操作性定义如下: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3、,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质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超学科的领域,受到很多社会思潮、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它被广泛运用到与“精神科学”有关的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护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 而量的研究则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手段来检验可概化的理论假设),则需要对研究者的信念、价值观和所秉承的研究传统有所了解。而对这类问题进行探讨,“范式”(paradigm)不失为一

4、个好用的概念。本文便是这样一种尝试,力图从“范式”的角度探讨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功能定位,目的是从一种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澄清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些问题,如:1)“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词,在社会学界使用的仍旧是“qualitative research”。(因此,本文使用了汉语拼音“ding xing”和相应的对本汉语拼音词义的英文解释“quality defining”。)删除这一段话有什么不同?“质的研究”是“实征的”(经验的,empirical)、 “思辨的” (speculative),还是二者兼备? “经验的”(empirical)在台湾也被译成“

5、实征的”(有实际表征的,可观察到的),以避免中文中对“经验的”的其他理解,如“经历过某事”或“对某事有看法和办法”。因此,本文采取“实征的”这个译名。“思辨的”(speculative)在“思考”、“逻辑地推演”等含义之外,还有“猜想”的意思,对研究结果进行论证时不要求提供自己在实地收集的一手资料作为佐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猜想”与波普尔所说的“猜想”(conjucture)不是一回事。后者“受批判的控制,由包括严格批判检验在内的尝试的反驳来控制”,而且“即使经受住这些检验而幸存,但绝不可能得到肯定的证明”(见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而前者主要是通过逻辑

6、推理而求真,不要求通过实然的检验。 “思辨的”与“解释的”(interpretive)有什么区别?2)“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实征的”和“实证的”(positive)是一回事吗?3)“质的研究”具有单一的理论基础,还是兼具“实证主义”(positivism)、“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和“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要素?4)“质的研究”是范式、方法论(methodology)、取径(approach)、方法(method)还是技巧(technique)?“质的研究”与“行动研究”是什么关系?“实证研究” (empirical res

7、earch)与“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是一对合适的、相对应的范畴吗?本文采取如下步骤回答上述4个问题。1)讨论“范式”的定义和内涵。2)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3)从范式的角度说明“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异。4)从“实证的”和“实征的”区别,讨论“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实质性差别。5)提出“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解释主义”,但兼具“后实证主义”和“后批判理论”的要素。6)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质的研究”可以作为“方法”为“行动研究”服务。本文的基本观点可以在下表中得到大概、粗略、但不完全准确的反映,下文在对本表内容展开诠释

8、时将对其中疏漏的部分进行具体说明。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价值导向(orientation)、研究的目的学术导向academic orientation(求真,了解“是什么”)实践导向praxis orientation(求善,追求“应该是什么”) 理论方法 形态实证主义 positivism解释主义 interpretivism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取径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实征的(经验的)empirical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质的方法为主量的方法为辅其他方法(如实验的方法等)

9、思辨的 speculative定性研究一、什么是“范式”?根据库恩的定义,“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换言之,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他们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科学家团体中交流相当充分,专业判断也相当一致。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8-159.在共同体内有一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在一段时间里为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这些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范式,而同时又足以无限制地为他们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某范式

10、之所以在该共同体内获得了地位,是因为比其竞争对手能更成功地解决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为实践者团体认识到最为重要。不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其区别和变革类似一场“革命”。当一个范式受到致命挑战时,科学家共同体所从事的活动便从“常规科学”进入“反常时期”,然后进入“非常规时期(科学的革命)”,直至进入另外一种范式指导下的“常规科学”。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但又不必完全由规则所确定。规则导源于范式,但即使没有规则,范式仍能指导研究。范式比抽象出来的任何一组规则更优先、更具约束力、更加完备,并为共同体成员提供具体的谜题解答。它被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

11、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在范式内存在某些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能够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传统提供模型,如“托勒密天文学(或“哥白尼天文学”)、“亚里士多德动力学”(或“牛顿动力学”)、“微粒光学”(或“波动光学”)。概言之,范式是一种“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它包括:1)符号概括,如x,y,z;2)共同承诺的信念,如热是物体构成部分的动能;3)价值,如预言应该是精确的,定量预言比定性预言更受欢迎;4)范例,提供具体的问题解答,如自由落体运动、相似性、意会知识等。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12、03:163-168.正如库恩所言,范式“作为持久而忘我努力的这种研究,强把大自然塞进由专业教育所提供的概念箱子里”。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任何对于范式指导下的研究或动摇了范式的研究所做的研究,都必须从确定从事这种研究的团体入手。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种类繁多,为了分析方便和探讨问题的需要,本文介绍三种主要范式(或者说范式内的主导理论):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涂尔干。实证主义在本体论上是“朴素的现实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真实存在,可以被

13、了解。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一样,都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与行动的客观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和齐一性。社会现象是事物,应该被当作事物来看待(涂尔干)。在认识论上,实证主义采取的是二元的、客观主义的立场;认为研究结果是真实的,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被发现。实证主义关注的是研究者所观察到的“客观后果”,这些后果具有预测的正确性和控制的有效性,而不是当事人的“主观意向”。了解以便预测,预测以便控制(孔德)。在方法论上,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似,强调使用实验、操纵的程序和规求,通过一套工具和程序对客观现实进行经验性探究,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要求理论包含对社会规律的陈述,且各部分有确定的逻辑关联。 黄瑞祺. 社会理论与

14、社会世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13.解释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狄尔泰(精神科学)、韦伯(理解社会学)、舒茨(社会现象学)、加芬格(常人方法学)和伽达默尔(阐释学)等人。狄尔泰的名言“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可以说是解释主义的经典注脚。在本体论上,解释主义认为,社会世界通过行动者的经验与解释已经形成了井然有序的、有意义的秩序,有意义的行动等于受制于规则的行动。社会现实具有地方性特点和时间维度,是参与各方此时此地的共同人为的建构。研究结果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在认识论上,解释主义认为,研究是阐明社会世界有意义的秩序,探究其发生和持续的机理。人对现象的认识只可能是部分的、

15、局部的。理解总是解释性的理解,是研究者对被研究者的一种建构的第二度建构。这是一种交往的认识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为主体,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地产生共情。在方法论上,解释主义从行动者的视角界定及解释人类的行动,通过“本质直观”发掘一般人前反思的自然态度,在特定情境中揭示常识理性。主张阐释循环(全面性解释与局部探讨之间永无止境的辨证循环),通过主体间性达到视域的融合。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依德和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的名言“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然而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可以说表明了这个流派的立场。本体论上,批判理论认为,现实中存在矛盾,矛盾使事物变化,形成否定之否定。

16、实体是一种实现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现实状态。社会现实与社会思想之间存在辨证关系:人同时是认知者和行动者,社会既是认知也是意志和行动的对象,社会现实本身就是人的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命运的因果不同于自然的因果。辨证思考以不自由的经验为起点,即物化现象主体创造了客体,而客体反过来控制了主体,导致主体的异化。批判理论所持的是一种“历史的现实主义”,认为真实的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如果你希望了解它,那就去改变它”。 K. Lewin.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2, No4, 1946:34-46. 在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