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2 新人教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0469605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2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2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2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2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2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2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2 新人教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距今约2.3亿年前日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

2、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的精神。,学习恐龙无处不在,(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会在6500万年前灭绝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潮汐:本义

3、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文中特指海潮。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4作者链接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

4、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泰斗。,(一)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

5、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二)文本研读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

6、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有力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1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3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交

7、流点拨】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

8、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4“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

9、。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三)语言品析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交流点拨】 (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极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

10、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2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试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交流点拨】 “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11、的事实。,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陆漂移学说 (考古)(生物学) (地质学),佐证,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交流】 (1)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2)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的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3)多角度

12、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 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短文。,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13、,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 (2)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称为“斯石英”。( ),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前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

14、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3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交流点拨】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

15、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4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5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交流点拨】生甲:我赞成“火山说”。倘若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就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生乙:我赞成“撞击说”。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生丙:我也认

16、为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因为斯石英只在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的存在。 【教师小结】恐龙灭绝的原因究竟是“撞击说”还是“火山说”,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不休,并且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研究。我们在学习时也应有这种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6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交流点拨】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7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都有哪些作用? (1)万一哪天某个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