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10458275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187 大小:77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1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试 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

2、,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3.遵医嘱中药泡洗。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二)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三)气短乏力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3.遵医嘱中药泡洗。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四)夜寐不安

4、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音。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等穴。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肝等穴。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足。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型中汤药剂宜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制速度。(2)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如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5、予以处理。(3)其他详见附录1。(二)特色技术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2.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5.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免应用(其他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

6、头晕、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处理。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二)饮食指导1.气阴两虚证: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大枣、花生、山药等。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免煎炸食物。2.心虚胆怯证: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食品,如柏子玉竹茶。忌食辛辣香燥食品。3.痰热内扰证: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滋养心阴的食品,如荸荠、甘蔗等;也可选用薏苡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用。4.气虚血瘀证: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菱角、荔枝、葡萄、鲢鱼、鳝鱼等。也

7、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血祛瘀的食品。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油腻厚味、辛辣等食品。(三)情志护理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守护,稳定情绪。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激。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五、护理难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解决思路: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能够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2.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

8、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逐步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天、60天。随访内容为:用药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自我疾病管理的自律性。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证候诊断:气阴两虚证 心虚胆怯证 痰热内扰证 气虚血瘀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心悸1.病情观察2.体 位3.氧 疗4.用药护理5.其

9、他护理措施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4.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请注明,下同)好 较好一般 差 胸闷胸痛1.病情观察2.氧 疗3.生命体征监测4.用药护理5.其他护理措施: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4.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5.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6.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好

10、 较好一般 差 气短乏力1.体 位2.安全防护3.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好 较好一般 差 夜寐不安1.生活护理2.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3.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4.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好 较好一般 差 其他(请注明)1.2.3.好 较好一般 差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医护理技术

11、艾 灸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泡洗健康指导/签 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试 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邪盛正虚证:面色苍白,头晕,疲乏无力,活动后心慌气短,或发热,出血,骨痛。舌质淡,苔薄白。(二)邪热炽盛证:壮热口渴,皮现紫癜,齿鼻渗血,血色鲜红。舌质红,苔黄。(三)痰瘀互结证:瘰疬痰核,胁下包块,按之坚硬,时有胀痛,或伴有低热、盗汗,面色不华。舌质暗,苔腻。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疲乏无

12、力1.注意休息,适当活动,重度贫血者,卧床休息,限制探视。2.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和黏膜以及自觉症状,监测血红蛋白值及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等。3.心慌气短伴头晕明显者,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穴心、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等穴。粒细胞缺乏(0.5109/L)的患者禁用。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二)发热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准确监测、记录体温。2.高热者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置冰袋,或使用冰毯机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热退汗出时,及时更换衣裤、被褥,防止受凉。3.保证休息,限制陪住和探视,避免交叉感染。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

13、曲池、耳尖等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5.遵医嘱中药熏洗或中药湿敷。(三)骨痛1.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缓。2.保持肢体功能位,避免受压,可给予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头维、上星、百会、风池、风府、列缺、合谷、阿是穴等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额、枕、神门、肝等穴。粒细胞缺乏(0.5109/L)的患者禁用。(四)出血1.观察出血的部位、色、质、量的变化及病情症状,出现面色苍白、气息短促、出冷汗、四肢厥冷或突然间的剧烈头痛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2.局部出血护理:(1)鼻腔出血: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报告医师,遵医嘱用云南白药棉球填塞鼻腔,如出血量大且位置较深时请耳鼻喉科会诊填塞;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鼻、肺、肾上腺、额等穴,粒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