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课件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110406766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6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岳阳楼 (其一),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 简斋集。,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

2、)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感慨自己的“万里来游”,“三年多难”。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 。颔联尤为宏壮雄丽。,图景欣赏,图景欣赏,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

3、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朗读:,jng,xy,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注释:,酒店或茶馆的幌子,缓慢,瓜分,徘徊,靠着,高处,登楼,翻译课文,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酒店茶馆的招子一动不动,夕阳缓缓下沉。 登临这个曾被吴国蜀国瓜分的地方,在沉沉暮霭中徘徊在湖光山色之间。 我不远万里游到此处,三年来的漂泊,如今登楼更是感慨万千。 家国之恨,身世之愁使我的头发都白了。

4、我在此凭栏吊古,眼前山河破碎,惹人无限伤悲。,“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并以湖、江系之。,“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写举目所见。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甫诗中“吴楚东南” 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

5、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惆怅。 “徙倚湖山欲暮时”,点明登楼时间暮。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颔联尤其宏伟壮丽 令人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非常阔大弘美。,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 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悲愤。 “万里”与“三年”对举,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分别从空

6、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凭吊往事。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在这里实喻社会现实的悲凉,语意双关。 “老木苍波”:是包裹诗人形象的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感慨收束全篇。,朝廷苟安一隅,多少仁人志士壮志难酬,自己渐渐老去,早已两鬓斑白,心中顿生挥之不去的无限悲凉。,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

7、么?,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点出岳阳楼历史背景及登楼时间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融情于景,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悲愤。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亡国之恨身世之愁收束全篇。,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怎样理解“白头吊古风霜里”中所蕴含的情感?,因何白头因愁 因何而愁因山河破碎,自己又颠沛流离,漂泊在外。 岳阳楼的美景并未使诗人心情愉悦,诗人反而凭栏吊古,惹恨添愁。 全文感情基调愁。

8、诗中无愁字,却字里行间都透着愁。 愁 愁家国之恨,愁身世之悲。,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与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相对应,登高,比较阅读,登岳阳楼,杜甫,比较阅读,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相对应。,问题研究,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