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359502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中央适时提出“双百”方针,以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文艺和科研事业的繁荣。2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实行“双百”方针。3意义(1)它既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又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2)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学术文化各部门生机勃勃。(3)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人口学、遗传学等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4实质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二、遭遇曲折1原因(1)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许多

2、文艺界、学术界人士被错误地批判。(2)“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受到了严重破坏。2表现(1)文艺界呈现“百花凋零”的局面。“样板戏”独占戏剧舞台。(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三、文学艺术的春天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把“双百”方针当作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再度迸发出勃勃生机。2表现(1)文学艺术领域: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文艺形式争奇斗艳。(2)学术、科技领域:理论界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学科。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1)从国内看:

3、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需要。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意识形态领域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打击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不相适应的。(2)从国际看: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训的需要。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中国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我国开始学着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面临挑战。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新中国“百家争鸣”的区别(1)背景:前者出现在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后者是在三大改造基

4、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下提出的。(2)性质:前者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后者是不同学术派别的分歧,是人民内部矛盾。(3)内容:前者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建立什么政权的问题;后者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各种学术分歧的讨论。(4)影响:前者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后者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文化科学事业的进步。3建国初期文化繁荣的原因(1)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行民主政治。(2)经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

5、步展开。(3)政策:“双百”方针的提出。(4)主观: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主题一“双百”方针的内涵和实质史料探究材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据材料指出“双百”方针的基本内涵。(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双百”方针对科技和文艺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1)基本内涵:“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

6、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影响:“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由于贯彻“双百”方针,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归纳总结“双百”方针的内涵和实质(1)内涵:前提和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内容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方针是在提倡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

7、保留意见的自由。(2)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对点训练1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解析:选B“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材料没有涉及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

8、文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由材料“文艺工作也是不会繁荣的”、“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广大人民群众,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工农阶级,故D项错误。主题二“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史料探究材料一“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材料二刘雪松在断肠草后记中说:“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尤难。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要出一部长篇小说不容易,作家不愿意写,也不敢去写。动辄给你扣上

9、三反分子的帽子,动辄把你的劳动成果划入毒草之列,写书成了罪恶活动,谁敢去写?自然那年代文艺界就仅能一花独放演独角戏了。可读的小说屈指可数,寥寥无几。”(1)材料一中毛泽东的话是否符合事实?请说明理由。(2)刘雪松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理由: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双百”方针在执行过程中遭遇了挫折。(2)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并被恣意篡改和歪曲;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艺成就和文艺队伍被全盘否定;文化界知名人士被打倒;中外优秀作品被查封;优秀传统剧种被停演;等等。归纳总结“双百”

10、方针的经验教训(1)经验:“双百”方针符合科技和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科技和文艺发展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障。凡是坚持“双百”方针,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就会心情舒畅、活力四射,科技和文艺事业就会出现繁荣局面。(2)教训: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在宪法范围内。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点训练2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11、。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造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潮,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故C项错误;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

12、主义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一“双百”方针的提出命题角度: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2“双百”方针的主要影响。典题例析例1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解题思路答案A题组冲关11956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

13、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这一言论体现了()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C“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D“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对“双百”方针的贯彻,与教育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确立后才有此言论,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的战略在90年代才提出,故C项错误;“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80年代才制定,故D项错误。2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

14、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解析:选B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领域还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考点二新中国文学艺术的曲折发展命题角度:1.“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萧条。2新中国文学艺术的成就典题例析例2赵本山二十多次登上中央电

15、视台春晚舞台,多次获得全国“小品王”的称号,参加制作、拍摄和演出过十余部影视剧,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当代文坛领军者王蒙称之为“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发展才是硬道理”方针的提出B“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导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提高解题思路答案B题组冲关3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