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8486.doc

上传人:ha****a 文档编号:110342104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848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848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848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848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848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848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17—18学学年高二5月(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8486.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舒城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统考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 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 周社会在政治上 ( ) A.具有“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 ”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 2.“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 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

2、层。 ”材料 描绘的是( ) 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 ,不知 有“国”(诸侯),更不知“ 天下”(天子) 。这一现象 ( )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4.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 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 ( ) 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 5. “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 “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

3、由周天子而 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 明,春秋时期 ( ) 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 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 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 6.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 因此 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 )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 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 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 ”对以上材料理解 最准确的是 ( )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4、 7.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 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 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 ) 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8.明十三陵是皇家陵墓群,其以长陵(祖陵) 为中心,有序地排列形成一个整体。对这种墓葬 制度有影响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世卿世禄制 D.宗主督护制 9.春

5、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 (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 这说明齐桓公 (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10.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 “天 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 (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11.在我国古代, “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 “社”指土地之神, “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6、.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 2 页(共 6 页) 12.有学者认为, “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 “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宗法制的强化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3.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 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14.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

7、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 丰收的良好愿望。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二者共 同反映出(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 B.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 C.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 D.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 15.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 ”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 是( ) A.种植五谷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 16.孟子主张“制民恒产” “勿夺农时” “省刑罚,薄税敛” 。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 足” “塞兼并之路” “薄赋敛,省徭

8、役,以宽民力” 。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C.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D.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17.殷墟郭家庄发掘的 160 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 40 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 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 28 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 件青铜兵器和 900 多枚铜 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18.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 , “勿伐” “不为” “不

9、言” “无欲” “无兵” “无味” “我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圣人处无为之 事,行不言之教” 。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 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C.体现对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D.是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的心态 19.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 “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 ”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 A.宗族伦理观念 B.“天人感应”学说 C.中央集权理论 D.“大一统”思想 20.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

10、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 ,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21.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 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 ) A.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22.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 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

11、评述的是 (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23.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上述义利观 (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 C.体现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 D.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24.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下记载中强调教 化民众的是 ( ) 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 B.“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 ” C.“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贵而能让,则民欲其

12、贵之上也。 ” D.“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 25.孔子曾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古罗马普卢塔克 的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 强调 ( ) A.崇德尚群 B.济世爱民 C.诚实守信 D.礼法并施 26苏格拉底说:“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量,我就永远不会放弃哲学。或停止劝告你们, 对你们之中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指出真相,以我惯常的口吻说:最优秀的人啊,最强大、 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 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可见当时的

13、雅典 ( ) A.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 B.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C.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 D.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27. “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 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 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 ”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 4 页(共 6 页) B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 C.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性 28.克劳德维尔奇在19 世纪的新教神学一文中指出:“理性的全

14、能并非启蒙运动的原 则而是一种对于批判主义的全能的诉求。这种批判主义的全能被理解为有 关一切事物都应恰当地接受理性批判的确信人们相信在这种批判主义之中,理性将 会认识到或者标识出它自身的界限,并因此表明它的适当性和确定性。 ”对此理解不正 确的是 ( ) A.宗教信仰受科技进步的影响 B.“理性主义”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C.反映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趋势 D.“批判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29. 某学者评价美国宪法: “ 1787 年制宪会议所制定的崇高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 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政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 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随

15、着行政首脑的活跃,行政权力又进行了无 节制的扩张,而成为替代靠群众会议来治理国家的万能政府。 ” 作者意在说明美国宪 法实施过程中 ( ) A.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 C.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D.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 30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 对时代潮 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 ( ) A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C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 D代议制确立和完善 二、非选择题(第 31 题 26 分,第 32 题 14 分,共 40

16、分) 31.( 2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到 20 世纪二、三十 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 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研究 材料二 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启动社会变迁的那些决定性 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当时的中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 结合的稳固模式,政治上是高度专制集权的官僚帝国,丝毫不见启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内部 动力和物质条件。不同于中国的单一结构式的农业社会,英国已经孕育出内源性现代化的 基本动力和变革的前提条件,那种认为西方更多是靠对东方掠夺而发达起来的想法并 不准确,当时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