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初二下册11-3动能和势能 教学设计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0339671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人教版初二下册11-3动能和势能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初二下册11-3动能和势能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初二下册11-3动能和势能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初二下册11-3动能和势能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理人教版初二下册11-3动能和势能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人教版初二下册11-3动能和势能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人教版初二下册11-3动能和势能 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教材及课程分析: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三节内容。本节的知识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授课时间为一课时。本节教学以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通过大量自然现象及生活实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表达、去领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能量的存在,理解动能和势能,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的引路石,对整个初中关于能量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状态中,通过直观的实践、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和力求创新的教学思想。学情分析:1在前一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对“功”“能量“这一词眼已不间断地有所认识,

2、这是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基础;2学生对生活现象当中蕴含的一些物理知识颇有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兴趣基础;3学生已具备了物理实验探究意识及方法,乐于运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来探究其中的物理道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意识,为教师课堂上的顺利指导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能量的概念。(2)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能量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养成

3、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实例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难点: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情景导入播放画面,引入课题学生观察,思考。学生观察,思考。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从生活走向物理,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猜想到“能量”的知识。二、进行新课1能量上面图中的物体是否做功、对谁做功了?从而引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举出实例,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种类很多,从而引出最简单能量的初步概念。(PPT展示)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4、简称能。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越大。能的单位:焦( J )思考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具有能量的现象进行总结,并从生活中找出类似的现象使知识顺利迁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师启发能说明什么物理问题?通过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节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精神状态。2.动能继续出示物体由于运动对外做功具有能量的图片共同特点:它们的能量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引导学生比较其共同特征(运动)得出动能的定义。(板书)2、动能:(PPT展示)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2. 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PPT展示报道“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动能是否有大小之分

5、呢?引导学生根据由于物体具有动能所产生的现象来判断其大小,进一步强化“转换法”。猜想:以同样速度行驶的摩托车、火车,它们的动能一样大吗?动能大小跟什么有关呢?,(在所举的事例中,继续利用动能所产生的现象或破坏力来比较判断做功是否一样,让学生总结体会到做功多少不同,说明动能不同,也就是能量是有大小的。)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证明自己猜想的?老师适时地进行提示和完善得出结论然后投影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伽俐略斜面小车实验中相关步骤,在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时候,我们让小车每次从同一高度自由滚下,到坡底具有相同的速度。现在我们要改变速度,应该怎么办?让物体从不同

6、的高度滚下。如何控制?如何改变?(师通过提问学生设计原理渗透科学的比较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生边实验,边交谈,师巡视,引发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适时激励。交流一下,听取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现象,简述实验结论,老师适时地进行提示和完善得出结论。分别找几组同学到前面演示如何实验的归纳总结“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PPT展示)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归纳两组实验结论得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小资料、想想议议、馒头伤人、)(小组讨论回答)(针对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在一些场合提出一些建议或警示

7、标语)引导学生利用动能的知识,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动能的现象。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出这类具有能量的共同特征运动请同学小组内讨论举出物体具有动能的实例,找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跟全班同学交流(飞行的小鸟、奔驰的骏马、行驶的自行车、地球、游动的鱼、月亮、奔跑的火车),加深对动能的理解,思考并猜测其影响因素小组内讨论,然后派代表来发表本组或自己的观点。总结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如何来设计实验。明确后,填写实验报告单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这个实验也需控制变量;怎能得到相同速度呢?怎能知道动能大小呢?交流,汇报交流实验现象,简述实验结论,选择仪器,利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正确记录实验

8、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有实验操作员、解说员、并展示结论)分工明确交流,分析,评估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越大,动能也就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的速度加以限制,以免发生交通事故、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的车型的限制速度不一样?不同车型的车,即使速度相同,它们的质量也不同,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更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培养兴趣避免盲目操作产生消极心理教师开始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放开思维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把课堂的主动

9、权还给学生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体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通过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启示,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双重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3、重力势能(1)重力势能的定义课件展示打夯及当心落物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感觉,引入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2)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播放视频:影响物体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3)通过向学生介绍高空坠物的危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体会到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学生回答图片说明哪些问题?学生总结得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生活中那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举出生活中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的事例,加

10、深理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弹性势能让学生阅读教材,用课件展示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引入弹性势能的定义。我们把物体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学生阅读,思考三、课堂小结由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四、巩固练习,多媒体出示练习及课后习题相互间交流、补充。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意识五、布置作业分析,解答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反思:一、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来看。本节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互动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激励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

11、方法,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加之教学技巧辅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融合,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到极致,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知识,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真正实践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看。本节课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接着提出问题、引导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信息、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等,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增强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勇气和信心。三、重点处理恰当,难点突破得法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感知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定性关系,又通过反馈练习和列举生活中具体有关动能的事例,使学生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形成清楚的认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用的。四、本节课的几点不足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时间调控不够恰当,如“探究质量和速度哪一个对动能影响大”,可以安排学生课后探究,反馈练习可以根据时间增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