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338704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一 年级 语文学科 导学案编写人: 马利霞 初审人: 语文组 授课时间:9、22课题胡同文化教师版【学习目的】1、 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2、 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3、 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4、 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学习重难点】1、胡同文化的内涵。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学习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课堂如果我让大家说说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大家会想到哪些呢?对,雄伟的长城,威严的天安门,古老的故宫,美丽的

2、圆明园,这些都是北京的名胜。如今,北京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鳞次栉比,体现了新北京的繁荣和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新文化。在座的有没有人会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同学们,说起胡同,大家对它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不论你是农村的还是城镇的,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应该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能就不大注意。对于这些文化,一般人习以为常,可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而连接四合院的通道就是胡同。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预习导学】一、知识

3、链接1、走进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2、识记文体“序言”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4、。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转弯(zhun) 计数(sh) 储存(ch) 行业(hng)约鸡蛋(yo)惊闺(gu) 房檩(ln) 街坊(fang) 王垿(x) 国子监(jin) 胡同(tng) 宅门(zhi)伺候(c) 低徊(hui) 陆润庠(xing) 怅望(chng) 剃头挑子(tio) 噌的一声(cng) 摞起来(lu) 4、解释下列词语车水马龙:形容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不约而同

5、: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如考查干部。 考察: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如出国考察。 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含贬义)。 【合作探究】 1、分小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 介绍胡同的取名。 介绍胡同的大小及数目。 介绍胡同的特点: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 强调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补充介绍北京人虽封闭,却也很讲究处街坊。 北京人易于满足。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突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10-12) 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

6、已有名无实角度,指出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指出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 与胡同“再见”,表达了无限怅惘之情。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4、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胡同(1-4) 胡同文化(5-12) 胡同和胡同文化在衰败、没落(13-15)【课堂测评】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B)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王皮胡同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胡同皮库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D、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2、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

7、有北海白塔那么高。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第二课时【预习导学】1、胡同有什么特点? 格局方正 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位意识强) 取名各异 取名的来源有计数、物件、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数目众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生活环境 离闹市很近,但很安静【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一部分。1、分小组朗读。2、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可起笔却是从北京的城建格局写起,为什么? 为引出胡同和北京城建格局的关系。3、北京的城建格局有什么特点? 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4、胡同在北京城建格局中起什么

8、作用? 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5、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取名? 介绍胡同的取名,运用了分类举例的方法;对确知来历的说得比较肯定,对不确知来历的用“据说”“大概”引领。6、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的? 介绍胡同的大小,举胡同名为证;介绍胡同的数目,引北京人的俗话。7、胡同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胡同这一特点的?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介绍胡同离闹市很近,举生活实例;介绍胡同安静,举北京特有的走街小贩的招徕声。8、“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以动写静或衬托。 更加突出了北京胡同的“静”的特点。二、研读第二部分1、分小组朗读

9、。2、作者通过谈北京的胡同剖析北京市民文化心态。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虽封闭,但北京人也讲究处街坊。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3、“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一内涵与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看似矛盾,可又在情理之中,为什么? 因为他们生活在京城,在皇帝的眼皮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忍。4、那我们该怎样评价他们的“忍”呢?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

10、以,西方以为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就今天看来,“忍”有什么合理的一面?又有什么弊端呢?合理面: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弊端: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者少,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袖手旁观。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发现了吗?(易于满足)(至此,我们跟着作者走进了胡同,了解到胡同的特点,感受到胡同文化的内涵。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会消失吗?会。从第13-15段可以看出,尤其是第14段中“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可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在,北京城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课堂测评

11、】1、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远亲不如近邻”是说明 北京人善处街坊,重视邻里关系。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说明 北京人一般少问甚至不管他人事情的冷漠心态。 2、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 下棋、喝酒、会鸟3、在胡同文化内涵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略)第三课时【预习导学】1、全体学生朗读。2、胡同给北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那么,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不是厌恶的、完全否定的?文中哪些段落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情感? 不是。 第13-15段中,对胡同衰败、没落的描绘,以及“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这是无可奈何

12、的事”“使人怅望低徊”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惆怅与失落;“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 (对胡同衰败、没落,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面对现实,作者有其理智的一面,他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这种文化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作者也深深地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他在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说到:“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在新旧文化碰撞更替之际,对于情况,作者怀有一种

13、伤感,一种留念,一份无可奈何。)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三部分1、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怀有这样的感情? 怀旧、伤感和无可奈何。 从居民住房已残破不堪,有些胡同已有名无实的角度。 2、第13段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几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四个四字句,节奏整齐,音韵和谐,遣词造句又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渲染悲凉感伤情绪的用语,从而很好地烘托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3、第14段中,作者为什么想到西安的虾蟆陵和南京的乌衣巷?提到这两个地名的作用是什么? 虾蟆陵和乌衣巷都是诗词中常见的古都繁华之地,现在已荡然无存了;这与正在衰败、没落的北京的胡同有相似之处。 用这两个地名类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消失的惆怅、无奈。4、“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现作者对胡同衰败、没落怀有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和“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所包含作者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前一句充满了作者对胡同古板、陈旧的批判,后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胡同衰败、没落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的复杂心情。6、第8段中“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