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8 冀中的地道战》(附教学反思)

上传人:黎**** 文档编号:110258638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8 冀中的地道战》(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8 冀中的地道战》(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8 冀中的地道战》(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8 冀中的地道战》(附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8 冀中的地道战》(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8 冀中的地道战》(附教学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侵略、堡垒”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3.学习作者的叙述手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4.准确感悟课文主旨,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难点:准确感悟课文主旨,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智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课件展示地道战相关资料。师:在我国的抗战史上,地道战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页。今天,我们就来

2、了解地道战,感受我国人们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智慧。板书:冀中的地道战二、学习生字词。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段落,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查字典自主认读生字。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强调难写字的笔顺和书写规范;指导学生正确认读词语。三、初读感悟,划分课文层次1.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尝试给课文划分层次,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检查是否划分得准确。3.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讲解层次大意。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 了解地道战的由来1.读第1-3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2.地道战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抵御敌人的侵略)3.地道战有什么作用?在文中

3、找出相应的句子。(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二、了解地道战的式样和特点 1.读第4-7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道战? 2.介绍地道结构时,重点介绍了哪几个部分?(地道、地洞、气孔)3.说一说地道的结构“奇”在哪里。(从总体结构看,地方隐蔽:街道下面,庄稼地下面;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尺;构造齐全:住人,拴牲口,做厕所,有气孔;作用极大:保护群众)4.作者介绍了地道出口的哪些方面?从出口可以看出地道“奇”在哪里?(介绍了“口外”“口内”两个方面。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阱;口内:分“活道”和“死道”两种,“死道”布有地雷,有“一夫当

4、关,万夫莫开”之势。)5.冀中人民是怎样对付敌人对地道的破坏的?作者是怎样介绍的?(抵御敌人破坏的方法多:可以防火、防水、防毒;联络方式奇特:“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三、总结全文,了解地道战的地位1.读第8自然段,联系前文,说一说如何理解地道战是“惊人的奇迹”。指名学生回答。2.思考: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3.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地道战的。(总-分总)4.讨论交流:学完了本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悟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课文小结】 文可分三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说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其作出

5、高度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抗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敌情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抗战史上惊人的奇迹【板书设计】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产生的背景为了粉碎“扫荡” 地道的式样:地道、地洞、气孔、出口 抵御敌人的破坏:防火、防水、防毒 地道的特点 联络方式奇特:“无线电”“有线电”【教学反思】 在教学开始,我向学生展现了地道战的相关资料,学生对地道战有更直观的印象,教学顺利的展开。在教学时,按照课文的层次,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清晰的了解作者叙述的特点。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人们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智慧,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本课教学的不足是讲解地道的“奇”这一部分比较简单,不够充分,后面要注意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