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251212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师范-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东北师范-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东北师范-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东北师范-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东北师范-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范-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学生姓名:史兵建 指导教师:徐伟东 学科专业:汉语言专业 学 号:201009801512 学习中心:山西运城学院稷山师范分院奥鹏学习中心28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2 年10月前 言“作为一个人,他是一个杰出优秀的人;作为一个学者,他是一个一流的学者;作为一个文学家,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2005年初,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著名文艺学家徐岱教授对其做出这番评论。毋庸置疑,就作家而言,金庸确实创造了一个几乎是无法超越的文学现象。从1955到1972年间共创作了12部长篇、2个中篇,为全世界的华人开创了一个奇妙的武侠天国。可以说,有华人处即

2、有金庸武侠小说。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信然诺,不变节,不趋势,坚守人格,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追求自由人格、自由生命构成了侠义观的基本内涵,这也正是这些侠客为读者所喜爱的原因。摘要:“金庸热”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奇异的文学现象,它不仅拥有数目极为众多的读者,而且持续时间长、覆盖地域广、读者文化跨度大。究其原因,正是从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古代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中国的广大民众的心灵结构之中的一种文化精神“侠义观”,它促成了“金庸热”的产生和持续。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是可以从多方面来审视的,本文仅从文化意蕴来进行一些分析。金庸武侠文坛的地位是因其

3、作品的实际价值而确定的,他的作品既超越了前辈、也超越了同辈武侠作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实际突破了“武侠”的园囿,儒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道家的游心于自然,佛家的明世旷达都在其中有深刻的体现。本文旨在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进行透视,从而探究金庸的武侠人物所包涵的厚重的传统文化之美、尤其是儒家文化之美。并且,本文还将就传统文化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存在形态稍作分析。关键词:金庸,隐士,郭靖,传统文化,西方文学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一、 武侠小说中的“侠”和“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史记游侠列传开侠义文学之先河,曹植白马篇奠定了侠义文学的基调。初盛唐时期,骆宾王、陈子昂、王维、李白等一大批诗人,任侠狂

4、歌,从军报国,创作了大量游侠诗、边塞诗,形成了侠义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宋元明的话本、小说中,游侠形象再度活跃,并出现了水浒传这样的巨著,是为侠义文学的第二个高峰。金庸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熠熠的侠义英雄形象,拓展了侠义精神的内涵,提升了侠义精神的思想境界,成为侠义文学的第三个高峰。(一)武侠小说中的“侠”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所以就不得不先提及金庸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他们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或是在列强蜂起,武林大乱,民不聊生,外患内忧不断的两宋,或是在时局跌宕,各地为王的明清之交,因而诞生了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令狐冲等等历经风雨后终成伟名的侠士,所以把天龙八

5、部、射雕英雄传等列为金庸最具盛名的代表作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几部小说中的主角已经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即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者素有的风范,不知不觉中,这样具有一定限制的儒教伦理已经成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龙骨,撑起了金庸笔下庞大的武林社会和政治王朝。尽管各家各派对“侠”的看法不一,但总括起来莫过于“见义勇为”。辞海里称“侠”是“扶弱锄强,见义勇为的人”,辞源里称“侠”是“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人”。由此可见侠士们应该是一见到这个“义”字即使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再所不辞,无怨无悔。正如书剑恩仇录中的

6、陈家洛对少林老方丈天虹所说:“救人危难,奋不顾身,虽受牵累,终无所悔。”武侠小说家们在创作小说中的侠士时也是以“义”为要的。金庸在北京大学第二次讲演中所说:“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士主持正义,打抱不平。”金庸还在为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子一书写的序里说:“在武侠世界中,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怨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便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二)武侠小说中的“义”“义”是兼容各家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不仅是金庸小说中侠的灵魂,也沉淀在作品普通人及一些反面人物的心灵深处。金庸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大力揄扬的定义“义”,与人民利

7、益,社会公正连在一起,也与“正义”,“情义”紧密相连,故与“江湖义气”有本质的区别。严家炎教授在豪气干云铸侠魂一一说金庸笔下的“义”一文中认为: “金庸小说所写的义,并不是无原则的哥儿们义气,而是与正义相联系,或者以正义为基础的。这是金庸小说区别于旧武侠小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金庸小说中的侠士形象正是以这样的正义之义为基础来塑造的,郭靖、乔峰这样的为国为民的大侠大义自然不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为面子所动、不为美色所惑的胡斐更是侠肝义胆;至于红花会十四侠、武当七侠之间兄弟般的拳拳之义,胡一刀与苗人凤之间英雄相惜的朋友之情义同样地感人至深。周仲英大义灭亲,杀掉了自己出卖朋

8、友的儿子,刘正风宁可全家遭灭门也义不出卖知己曲洋,有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至情至性的杨过虽然有过为报父仇要杀郭靖的想法,但当他了解到父亲的为人之后立即放弃了杀郭靖的不义之举,历经磨难,最终与郭靖夫妇死战襄阳,成为为国为民的一代大侠。令狐冲虽然行为放浪,但他明知自己不是田伯光的对手也要舍生取义誓死以救仪琳师妹。这种侠行义举不但读者被感动了,就连身有污行但却很讲义气的田伯光也被感动了。甚至连小奸小猾有小流氓气的韦小宝金庸还是让他坚守了一条原则,那就是讲义气。(三)“侠”与“义”的结合儒家与墨家,两者教人尽力为人,追求世事的公平合理,其极致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武侠小说的基本传统也就是表达这种哲学思

9、想。随着“义”与“侠”的结合,情操”中的“义”已经与原初儒、墨、法对义的伦理阐释有了较大的扩充和发展。虽然,侠义之义不可或免地带有一定的具有私人性和小集团性质的江湖义气,但也不可否认侠义之义较多地体现了正义之义。弗里德里希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一书中把正义义务的总的准则表述为:“只要力所能及,就自己不要做、也不让其他人去做不公正的事。” 他还把正义的义务看成是一种双重准则:消极的方面是,正直公正,不去作恶;积极的方面是主动去制止非正义。而中国的侠士们济危扶困、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正体现了这种正义的准则吗?二、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传统文化任何文学艺术都是某种特定民族文化的载

10、体,演绎着特定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样式里,就浸透着以儒、道、佛为代表和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武侠小说到现代新派武侠小说,其间虽有武侠与义侠、庙堂与江湖、历史与玄幻、神魔与侠客等方面的差异与演变,但其精神内蕴,始终都脱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思想。武侠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渗透到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支撑部分。从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到今天,我们的民族对这一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执着的偏爱。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大师,他开创了继晚清第一次武侠小说高峰以后,又一个武侠小说的高峰时代,金庸的武侠小说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中国的武侠文化,把武侠小说提高到了一个前

11、所未有的境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是武侠小说发展史上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里程碑,它浓厚迷人的文化意味,是完全可以当作文化小说来阅读的。不论是引人人胜的棋理、酒道、花艺、画趣、书法、琴技,还是奥妙无尽的易理禅宗,甚至是妙趣横生的野史传奇,无不令人在茶余酒后消闲解闷之中受益良多。那充满睿智的幽默更是令人绝倒,显示了金庸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高超技法。具体来看,金庸时常会将小说中的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艺和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为传世神功,形成了“雅化”的武功。如天龙八部中,段誉在山谷中习得的逍遥派神功凌波微步,便是由伏羲八卦演化而来,只是段誉每每将其当做逃命的本领,

12、却令人忍俊不禁。又如飞狐外传中毒手药王,就曾凭用毒之道,与天下第一高手苗人凤相斗相惜,之后其幼徒程灵素也很好的发扬了其师的毒技与仁心。而最最能体现武功描写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则当数朱子柳与霍都的那场打斗,一阳指与书法的完美契合!朱子柳出手即是一帖房玄龄碑,笔势圆劲流丽,出招外柔内刚。每次看到此处都会想即使是褚遂良再世,只怕也写不出朱夫子此时的心境。遥想当年房玄龄辅佐李世民削平群雄,定社稷之功;而此日朱子柳之战,关乎国家命运,民族气节。他以此帖开笔,意仿贤相之能,既合乎其大理宰相的身份,又挥洒出一战定鼎的决心。其后笔锋更胜,草书之轻狂,篆鼓之古朴,铁钩银划,杀得霍都狼狈不堪,令人拍案叫绝!而最后以

13、春秋古篆石鼓文收笔,于霍都扇上题下“尔乃蛮夷”四个大字,更是酣畅淋漓,让人胸怀为之一舒!这种武打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式,正是许多读者从金庸小说中汲取大量中国传统文化营养,并对之印象深刻、经久不忘的原因。而金庸于小说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关键,大概就在于此。(二)隐逸文化金庸小说中不少人物身上都有着隐士的影子与气质,譬如杨过、令狐冲等等,不一而足。那么这里,便不得不提到中国强大的隐逸文化传统。隐士,又称高士、逸士、幽人、处士、隐者等。若从传说中的果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商朝的伊尹,有宰辅之才德却又杂于平民之中。史记称之为“处士”。周初的伯夷叔齐,认为周伐商是叛逆,宁纵其

14、才于荒野,坚不事周,终不食周粟而死,孔子称他们为“逸民”。自汉以后,隐士的身份逐渐明确起来,一般指那些不与当权者合作又有很高的文化道德素养及卓著的社会影响的人。而究探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还是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而且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滋养隐逸文化形成的因子。孔子一方面挺立了一种积极入世的价值观,并构建了一些极高明的处世策略,但孔子对隐者的赞誉以及他在情感上、思想深处对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向往与肯定,则为后世隐者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的奠定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庄子是隐士的真正祖先,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庄子的隐逸思想首先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否

15、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心外无物。且不仅要隐身,还要隐心,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一生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具有隐逸意味的人都应被当作隐士看。如大名鼎鼎垂宇宙,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这位大隐士把儒道两家的隐逸精神相融合,既不是冷漠的避世,也不是愤不释怀的怨怼,而是摆脱樊笼后获得了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并将这种自由,积极地指向对无道现实的批判和矫正。陶渊明这种独立、自由、深情而又刚劲的生命情调是中国隐逸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隐逸文化在金庸小说中的体现,最明显的便是杨过与令狐冲二人。而杨过更是这种传统文化陶冶出的杰出的英雄人物,令人心折!其个性任情率性,且有着勇于反抗世俗,不惜遁迹山林的隐士特质。当郭靖知道他与其师小龙女相恋,劝导其“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最后劝而不果,甚至以性命相逼,杨过却不曾有一丝的松口妥协,于他来看,一切世俗眼光,怎比得上他与姑姑的真情厮守,这种勇于反抗世俗礼教,不为世俗礼法所羁绊的洒脱,使其最终的归隐显得顺理成章,没有丝毫突兀,也只有这样有着狷狂率性气质的人物,才能从容挣脱世俗樊笼,飘然隐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