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243271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222 大小: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22页
病理生理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22页
病理生理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22页
病理生理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22页
病理生理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讲义(2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一、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体 疾病 健康与疾病属于生命现象的对立统一体,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生物 - 医学模式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从人类日益增加的需求出发,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能将健康简单地看作是“不生病”或没有病痛,而应该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给予健康全面的认识。正如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所定义的,健康( health )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 infirmity ),而且应该是躯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所处的一种完好( complete wel

2、l-being )状态。事实上,并非所有没有病痛的人都能呈现这种“完好状态”。据调查,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 2/3 。 1/3 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所谓的“第三状态”或“亚健康( sub-health )”。亚健康人群常常主观感觉不适,表现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紧张不安、忧郁焦虑、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或食欲不佳、纳呆失眠等,但临床检查并无器质性改变。 疾病( disease )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的疾病也表现各异。但是,所有疾病都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 任何疾病都是由于

3、致病原因引起的。没有病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 疾病发生的基础是机体自稳调节( homeostasis control )机制紊乱而引起的生命活动障碍; ? 疾病的发生发展常常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在临床上,患者可出现各种症状( symptom ,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体征( sign ,患者的客观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表现; ?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并具有发生、发展、转归的一般规律。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一门侧重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紧密联

4、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在整个医学学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重要性至少体现在: 掌握疾病病理生理学知识是正确诊治疾病的基本前提。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内科医生诊疗水平的高低,与其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和对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病理生理学,是学好临床学科的重要条件。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疾病机制探究的不断深入,往往能不断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对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也是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深入认识疾病发生机制,才有可能获得针对具体疾病的药物靶标,并通过这些靶标研发出新药。 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病理生理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5、 本课程侧重讨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规律性问题,主要包括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和各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如心血管系统的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的呼吸衰竭,肝胆系统的肝性脑病,泌尿系统的肾功能衰竭等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其中,病理过程( pathologic process )是指不同器官、系统在许多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第二节 疾病病因学 正如前面所述,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受到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目前还有相当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医学上暂称这些原因未明的疾病为“原发性”或“特发性”疾病。病因学(

6、 etiology )研究的是疾病为什么发生,其内容包括致病原因与条件及它们的作用机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 etiology agents ),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病因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如下几类: (一)、感染性因素( infective agents ) 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和寄生虫。它们常常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并呈现如下致病特点:有一定的感染途径和体内定位;致病性的强弱不仅取决于病原体侵入宿主的数量、毒力、侵袭力,还与机体抵抗能力的大小有关。病原体和机体双方的力量对比左右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

7、程度;病原体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病原体也可能发生变异。 (二)、理化因素( physical and chemical agents ) 物理性因素主要有机械力、高温、低温、电流、大气压、电离辐射、噪声等。大多数物理性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可无潜伏期,也无组织器官特异性。 化学性因素有强酸、强碱、各种化学毒物(如汞、氯化物、有机磷农药)、药物中毒、化学毒气等。根据发病的急缓,化学性因素致病可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三)、机体的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多 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氧、水、微量元素、营养物质等必需物质的支持,但这些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氧虽然不属于营养物质,但它对机体的生命

8、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氧的缺乏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下降(缺氧)可导致机体能量生成障碍,引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系列功能损害。氧过多(氧中毒)同样可导致疾病。 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长期摄入高能量、高脂食物,可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过量的维生素,尤其是脂溶性的,如维生素 A ,维生素 D 可引起中毒。营养物质摄入减少,或由于原发性疾病的过度消耗,可导致患者消瘦,免疫力下降,而各种维生素的不足又可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微量元素如 铁、铜、锌、钴、铝、硒、碘、氟、钒等的缺乏或过剩同样可致相应的功能代谢紊乱。如铁的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而过多可致肝纤维化。 (四)、遗传因素(

9、genetic factors ) 遗传因素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染色体的异常和基因突变可直接引起疾病。染色体异常可表现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 47,trisomy21 )导致 Downs 综合征。基因突变如基因缺失、点突变、插入和融合等可引起相应的分子病。分子病可简单地分为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前者意旨某单一基因的突变足以引起相应疾病如位于 X 染色体上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可引起血友病,但更多的疾病如 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癌症等常常是多个基因变异的综合。这种综合常常决定患病个体的遗传易感性( genetic predisposition )

10、,即由遗传决定的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遗传易感性决定了相关个体具有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但该类疾病的发生常常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先天因素( congenital factors ) 先天因素并不是指遗传物质的改变,而是指那些对发育中的胚胎可能引起损害的因素。其结果是致使胎儿出生时就已患病。该类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如孕妇风疹病毒感染,则可能损害胎儿而引起先天性心脏病。 (六)、免疫因素( immunological factors ) 免疫功能是机体防御体内、外致病因子的一道重要屏障。免疫功能的异常可表现为免疫缺陷、变态反应(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其中,免疫缺陷有先

11、天性和获得性两类,此类病人常易发生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提高恶性肿瘤发生的几率。变态反应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某些抗原刺激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它常常 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如某 些食物(如虾、蛋类等)、花粉,药物(如青霉素等)可引起某些个体发生诸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当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血小板紫癜等。 (七)、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作为存在于社会范畴里的人,其生命活动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并由此产生的精神、心理等

12、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激性疾病如高血压、消化道溃疡,就是由于长期处于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之下所诱发的。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样的精神刺激,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承受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发生的条件( predisposing factors )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条件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疾病,但它的存在可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例如,结核杆菌是结核病发生的原因,但并不是所有感染了结核杆菌的个体都会发生结核病。只有在各种因素如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居住环境恶劣、长期忧郁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易感性( susceptibili

13、ty )增高,为结核杆菌的致病创造有利条件时才容易患病。 那些能够促进和加强某一疾病原因作用的条件因素称为诱发因素( precipitating factor ),简称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妊娠、分娩等作为心力衰竭的诱因,可进一步降低心功能。 原因与条件在引起疾病方面的关系可表现为 病因决定疾病的特异性,但致病条件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不是每一种疾病的发生都需要有条件的存在,如机械暴力、毒物中毒,并不需要条件即可致病; 病因和条件是相对的。同一个因素,在一种疾病中是病因,而对于另一种疾病又可能是条件。例如,营养不足本身是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原因,营养不足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又可以成为多种感

14、染发生的条件。 某些可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但尚未阐明是否是该疾病的原因还是条件。这些因素被统称为危险因素( dangerous factor ),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 疾病发病学 发病学( pathogenesis )主要研究病因如何作用于机体并导致疾病。具体地,它主要涉及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普遍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早在 1865 年,克劳德伯纳德就提出,维持一个健康生命最基本的条件是内环境恒定。这种恒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过程。换言之,为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机体必须随时适应来自于体内外的各种变化,通

15、过各器官系统、细胞、分子水平的调节机制,维持着诸如体温、氧、血压、水、电解质、酸碱等的内环境恒定。 神经系统和体液在维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协调和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应地,神经体液机制作为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之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致病因素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体液量和体液成分,造成内环境紊乱,引起疾病的发生。 1 神经机制 某些病因可通过刺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的反射弧引起相应系统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如腹部钝击伤引起迷走反射,可致心跳暂停。有些致病因素也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分解或影响神经递质受体的功能,阻断神经

16、信号的正常传递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就是由于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酰胆碱持续停留于突触和神经肌肉接头上,引起持续兴奋的结果。 2 体液机制 疾病发生的体液机制既可能源自于体液量的改变(如脱水、出血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休克发生),但更多的是由于体液成分的改变。各种体液因子即细胞分泌的各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和细胞因子分别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机制进入细胞外,并作用于靶细胞受体而发挥调节作用。例如,激肽类物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抑制平滑肌收缩,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相应地,激肽类物质分泌过多(如休克时)便可引起血液动力学和微循环失调而引起相应的变化。 但在致病过程中,神经和体液机制往往同时发生,共同作用,两者密切相关。如失血性休克引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机制中,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兴奋,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亢进,交感神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