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229405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8.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第七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第七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第七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第七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概要(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东师大出版社,第七章 幼儿园各类游戏 指导策略,教学目标,1、理解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含义、特点、教育作用等基本理论知识。 2、初步会指导幼儿园各类游戏。,教学内容,第一节 感知觉游戏的指导 第二节 角色游戏的指导 第三节 结构游戏的指导 第四节 表演游戏的指导 第五节 规则游戏的指导,导入问题:幼儿园中的游戏与幼儿园外的游戏有何不同?,幼儿园游戏的特点,游戏时间的固定性,游戏环境的教育性,伙伴关系的稳定性,教育者的指导性,育者的指导性教,伙伴关系的稳定性,第一节 感知觉游戏指导,一、 感知觉游戏概述 (一) 感知觉游戏概念和重要性 1. 感知觉和感知觉游戏 感觉游戏是指以刺激、训练婴幼儿感觉器

2、官为目的的游戏种类。 2. 感觉统合相关知识和感统训练训练(补充内容) 3. 感知觉训练的重要性,补充内容:感统及感统失调,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Ayresa.J)创导了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fion Theory)即“感统”理论。 “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感觉统合失调:即为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

3、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造成感统失调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种: 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辅导少而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后,孩子没经过爬行就直接学习走路,造成前庭平衡失调; 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

4、成孩子压力太大,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等等 。,常见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有:,触觉问题 1.躲避接触 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 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 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1.上课时东倒西歪,写字握笔姿势不当,端坐、阅读、写字时姿势不正确 2.阅读中容易出现跳行、漏行,头部运动时,眼睛在空间视物不稳定 3.晕车、晕船,大幅度运动中容易头晕 4.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难以辨别图象的细微差别 5.逃避或害怕运

5、动,运动中主要用眼睛协调动作,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1.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2.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4.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 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二) 感知觉游戏内容,1. 视觉游戏 通过游戏刺激孩子视觉,促进孩子视觉发展。 2. 听觉游戏 刺激婴幼儿听觉,促进听觉的发育。 3. 嗅觉游戏 以刺激嗅觉,促进嗅觉发展为主的游戏。 4. 味觉游戏 以刺激味觉,促

6、进味觉发展为主的游戏。 5. 触觉游戏 指让幼儿用身体触摸或触碰物体,以感受物体的性质的游戏 6. 平衡游戏 就是对幼儿前庭平衡觉进行训练的游戏。,(三) 感知觉游戏特点 1. 阶段性、顺序性 2. 个别性 3. 生活性、情境性,二、 感知觉游戏指导原则 (一) 幼儿“主体性” (二) 整合性原则 1. 目标整体性 2. 感知觉游戏与各领域教育相融合 4. 资源整合性 3. 感知觉游戏与一日生活相融合 (三) 渐进性原则,第二节 角色游戏指导,问题:以上游戏属于什么游戏?,导入: 娃娃家: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宝宝,想出很多成人的事来模仿,如买菜、烧饭、招待客人 照相馆:小朋友戴上工作牌,拿

7、起照相机招呼其他小朋友照相,一、角色游戏概述 幼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游戏,(一) 角色游戏的特点 1. 印象性 2. 自主性 3. 想象性 (二) 角色游戏的作用 1. 增进幼儿社会认知 2. 学习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3.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4. 角色游戏能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情感和性格,(三) 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1. 角色的扮演,2. 游戏的内容主题和情节 3. 幼儿的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游戏的能力的发展,娃娃家,汽车,医院,理发店,幼儿园,超市,动物园,火车站,电影院,随着经验的丰富,幼

8、儿角色游戏的主题由简单的、自由的内容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有规定的内容。 家庭 幼儿园 社会 小班:娃娃家 中大班超市、银行,游戏的情节 在游戏中,幼儿不是单纯的玩玩具,而是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 游戏情节逐渐丰富 游戏情节逐渐复杂 游戏情节逐渐真实,小小交警,补充:关于角色游戏中的角色,1、扮演角色的多样性 (1)扮演角色的性质(技能类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 (2)幼儿对角色的选择有“选择性”的 (3)幼儿选择不同角色的原因 2、游戏中物品的假想性 3、游戏动作和情景的-概括性 4、游戏规则的内隐性 5、游戏主题的社会性,(1)扮演

9、角色的性质 技能类角色:通过模仿角色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动作来标致他所模仿的角色 司机转动方向盘动作 交警手臂挥动 教师拍铃鼓 骑马骑在竹竿上奔跑,互补性角色:问题:互补性角色有哪些?,1、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如妈妈孩子,医生病人,理发师顾客,教师幼儿 2、幼儿往往喜欢占主动地位的角色。 如:幼儿喜欢扮演妈妈、医生、教师、理发师,另一方由假想对象玩具娃娃担任,3、这种角色选择、扮演多发生于成人幼儿之间,而少发生于幼儿幼儿之间。 如:游戏中很少有“朋友”这种幼儿之间发生的角色。,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主要来源于故事、童话、电视、电影等文学作品,但并不是全部角色的再现,只是扮演其

10、中的角色,迁移至现实生活中。 如:巴拉拉小魔仙中的美琪、小兰 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美羊羊、喜洋洋,(2)幼儿对角色的选择有“选择性的”,幼儿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母亲、父亲、解放军、警察、司机、理发师、教师、医生、营业员 男女性别差异:男孩更爱扮演父亲、叔叔、司机、警察登具有明显男性特征的角色,女孩更爱扮演妈妈、医生、护士等 受经验影响:住院的孩子往往比不住院的孩子更倾向于玩医生看病、打针的游戏,(3)幼儿选择不同角色的原因,首先,情绪、情感的作用。 对成人爱、尊敬、羡慕、恐惧、害怕等原因促使孩子去模仿成人。 其次,幼儿性别差异的影响 3岁左右,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开始根据性别去选择角色

11、再次,幼儿对角色熟悉程度的影响 如“小记者采访,电视台报道”“房产公司经理售房”等,不熟悉则反映不出来,二、 角色游戏的指导,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注意体现在帮助幼儿按自己意愿和想象游戏,而不是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他们。 指导角色游戏的核心问题是使教师的指导与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 观看视频资料:某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观后思考:教师是如何指导的?,(一) 为开展角色游戏做好准备工作 1. 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 充足的游戏时间 2. 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参观、看图书、听故事、旅游、参加社会活动 帮助幼儿了解现实生活中不同角色的表现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指导幼

12、儿对生活的观察。 3. 准备游戏材料,引发游戏,和幼儿一起创设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 游戏的玩具材料、场所、设备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材料对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和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有重要作用。 相对固定的游戏场所 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二) 以间接的指导方法为主,帮助幼儿组织和开展游戏 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观察;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示范、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三) 尊重幼儿的游戏水平,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指导游戏。,1. 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以日常生活的主题为主,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幼儿游戏,幼儿

13、角色游戏的年龄特征及指导,(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年龄特征 主题不明确, 游戏前无明确目的,时时转换游戏角色 角色混乱 凭兴趣使用玩具,而非按角色需要使用玩具 动作简单 小班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高峰期,喜欢单独游戏,或模仿同伴做相同游戏,小班,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1、根据儿童生活经验提供种类少、数量多、形状相似的成性玩具,避免争抢,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 2、教师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幼儿,也可以游戏角色参与游戏进行指导 3、要注意规则意识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 4、通过讲评让儿童积累游戏经验,小班,2. 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与幼儿的冲突(规则、交往技能、

14、还是使用物品) 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1、由于认知范围扩大,游戏情节更加丰富 2、想尝试所有主题,游戏开始前能够明确游戏主题,但主题不稳定,在游戏中频繁换场。 3、角色意识较强,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角色。能按角色需要使用玩具,能按角色要求动作,做出符合游戏身份需要的动作。 4、有了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交往增多,但不具备交往技能,常与同伴发生纠纷。处于联合游戏阶段,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特征,中班,1、根据儿童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儿童玩多重主题的游戏 2、观察幼儿游戏情节和纠纷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 3、通过讲评引导儿童风向游戏经验,以丰富游戏主题和内容 4

15、、在实际中指导幼儿学习并掌握交往技能及相应规范,帮助幼儿进一步与同伴交往,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班,3. 对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处于合作游戏阶段 鼓励幼儿自主游戏,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游戏经验相当丰富,能在游戏中放映多样的生活经验。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能反映复杂的人际关系 能在确定主题、选定角色后,根据主题需要和角色身份来开展活动。有明确的角色意识 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玩,游戏中注意配合。能主动选择并有计划游戏,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能创造性地使用玩具,或者为游戏自制玩具。,大班幼儿角色游

16、戏特征,大班,1、引导儿童一起准备游戏场地和材料,鼓励儿童玩多重主题的游戏,教师一般较多地用语言指导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独立性 2、观察幼儿游戏的种种意图,给儿童游戏提供练习的机会和提供必要的帮助 3、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点滴创造,通过讲评让儿童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学会学习和创造,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大班,(五)结束环节指导,1、愉快结束游戏,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注意以游戏形式结束游戏,如火车进站了、医生下班了、娃娃睡觉了。 2、引导幼儿收拾材料和场地,培养良好的习惯 3、评价游戏,丰富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自定角色游戏主题,自备玩具、材料,自选角色进行游戏。,第三节 结构游戏的指导,一、结构游戏的含义 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和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片、泥、沙、雪等),通过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构造物体形状,反映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