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2016春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220599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2016春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南大学2016春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南大学2016春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南大学2016春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南大学2016春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2016春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2016春网络文化与伦理试卷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 姓名: 层次: 类别: 网教 专业: 201 6 年 6 月课程名称【编号】: 网络文化与伦理 【 0948 】 A 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卷人得分(横线以下为答题区)一、简答题。以下共4道简答题,每题20分,学生需从中任选3题进行作答。1. 简述德性论。德性论就是认为人们的正确的行为必须遵循适度和中道的理性原则,这是判断某一行为道德价值的最根本的标准,人们的心灵中融渗着这种理性就是具备了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指肉体方面的优秀。他说:“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所以,“德性就在灵魂中”。亚里士多

2、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他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一种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2. 网络伦理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网络谣言肆无忌惮。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常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出现了网络谣言,伴随手机、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谣言呈激增之势。与一般谣言相比,网络谣言无须面对面传播,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危害大等特点,容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家形象造成严重影响。网络谣言所具有的特点,使其不能不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 个人隐私

3、暴露无遗。网络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同在,人们在共享他人信息的同时,经常以牺牲个人信息为代价。当我们感到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事实上个人的私人空间却变得越来越窄。在网络世界里,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很容易一览他人的私人信息。互联网便捷了信息的联络,但也使个人的隐私信息暴露无遗。 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网络欺诈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通过非法编制诈骗程序、发布虚假信息、篡改数据资料等手段,非法获取信息、实物或金钱等网络违法行为。网络诈骗比其他诈骗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其诈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常见的有黑客诈骗、网友诈骗

4、、网络钓鱼诈骗等多种形式。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会危及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网际关系疏离冷漠。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互动频率。如果善加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更加亲密。但由于网络信息的简单化和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反而疏离冷漠了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那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空间中异化为以网络和数字符号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人机人互动的冷冰冰的网际关系,具有了虚拟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网际关系已严重危及人际关系的正常状态,使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3.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方

5、向?网络非主流文化虽然有其缺陷,但我们却不可忽视它存在的意义。因此,积极引导网络非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网络非主流文化向积极方向发展。 1加强网络传播管理,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控制有害信息传播。另一方面,尽快建设一批优秀的适合年轻人休闲、娱乐、学习的特色网站,使他们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 2加强社会舆论与法律的监督 社会舆论与大众媒介应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督,使非主流网站的运营商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考虑网络和企业的发展。非主流网站的运营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维护社会的整体效益,是它的社会责任和

6、义务。想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法律滞后于网络化的进程,难以适应规范网上信息及打击网络犯罪活动实际需要的现状,我国应尽快修订、补充、完善相关的法律内容,来约束运营商的不法行为,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建良好环境。最终以便于规范非主流网站运营商的经营,使其内容更加合乎法律规范。 4、试论网络文化霸权带来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观察视角,也对传统的思想观念、伦理秩序和工作方式进行着拷问和颠覆。在新时代的挑战前,传统伦理出现了应对的盲点,急需充实和完善。一、网络文化“霸权”带来的伦理问题 1意识形态的移位 信息技术时代,

7、美国借助先进的互联网络对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达到了新的高峰。美国向外宣扬的是其特有文化价值观念, 这种文化理念的实质就是美国中心论, 各种文化都以美国为标准, 使美国成为人们心目中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象征。 西方的文化渗透直接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尤其是动摇了部分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础。高校学生中出现了“意识形态真空”乃至“信仰危机”。由此造成的信仰危机使人们找不到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在空虚迷惘中对国家、对民族丧失了应有的信心。 2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改变 美国利用各种媒体在全世界推行一种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 即消费中心主义。通过电子商

8、务, 美国的消费文化发挥着消费示范作用,使人们无形中接受了美国的文化理念。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差距, 文化霸权造成了对技术的推崇, 压抑了价值理性的张扬, 一切文化形态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性。文化霸权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 侵蚀着部分人脆弱的精神世界。网络文化霸权可能直接给予人们新的道德标准, 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 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事物以尊重“文化”的理由被接受, 造成道德评价的混乱, 导致社会矛盾。3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改变 英语已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 不懂英语难以在国际互联网上交流, 这激发了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 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 导致他

9、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这突出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 提笔忘字, 错别字增多;字迹潦草, 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 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西方文化借助科技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强势地位, 将对民族文化价值观形成“打压”态势, 对主旋律形成干扰, 并弱化民族的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产生怀疑、疏离、隔膜, 甚至产生排斥, 在心理认同上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发生变化, 民族的特性就会丧失, 民族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就会发生改变, 最终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 4文化素质降低, 导致情感偏移 资本主义极尽功利,

10、 传播的世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 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文化。强大的传播力量把低级趣味的产品和信息展示在人们面前, 尤其是缺乏判断力的学生面前, 占用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 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和素质的发展。美国利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倾销其政治思想和文化, 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 使我们的思想理论界不时出现淡化论、取代论、私有化等错误理论。在被西化、分化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发生严重偏移, 使人产生偏执、自闭、愤世的情绪。许多人以个人为中心, 许多人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不良心态、情绪和阴暗心理。 二、网络文化“霸权”的战略对策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

11、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多样性受到激励并不断成长,一些非主导意识形态(尤其是异质性的意识形态) 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动摇甚至威胁到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2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土特色,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和教育力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帮助人们重塑价值信仰、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质量。还应

12、抓住网络时代机遇,把我国的优秀文化数字化,在互联网上加大对反映中华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资源的宣传。通过网络媒介,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在信息化道路上逐步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地位,平等参与网络文化竞争,争得民族语言话语权,扩大中文的网络生存空间,使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大众化、全球化。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维护国家文化经济安全 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抵制西方文化巨舰,大力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建设是必由之路。首先应立足国情,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正确的并且适合国际惯例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还应对文化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13、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程序性。,推进我国文化产业体制的创新也势在必行。只有立足文化创新,才能努力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原创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的。 4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当前我国正在逐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社会发展既是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了多元化和开放性、变异性的特点,面对这些情况,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各类媒体既要及时传达贯彻党和政府的意见,又要准确反映人民群

14、众的心声;既要关注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同时又要把好关,把好度,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培养网民特别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网民的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增强对各类网络文化的辨别力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进而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以下共3道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学生需从中任选2题进行作答。1. 材料:张丽莉是任教于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

15、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不幸被碾于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以至生命垂危。张丽莉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材料:吴斌是杭州长运公司的司机,2012年5月29日,吴斌在车速每小时一百公里的车内被飞入车中的5斤重铁块砸中,相当于被一颗微型炸弹击中。然而,他临危不惧,忍痛用1分16秒缓缓靠边停车。随后,他起身请乘客报警,并且嘱咐:“别乱跑,注意安全。”最终,24名乘客无一受伤,他自己却不治身亡。吴斌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什么叫“真、善、美”。上述在网络中广为流传的感人实例均体现了网络主流价值

16、观的深刻内涵。请简要论述网络主流文化的内涵以及构建网络主流文化的具体措施。一、网络主流文化的内涵根据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不同,网络文化可分为网络主流文化和网络非主流文化。网络主流文化是指网络文化中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部分,也即是说网络主流文化所推崇的公德、法制、秩序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准则。网络主流文化不仅代表了一个时期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或起支配作用的文化,而且它更传播了一种在新时达中弘扬真善美的价值观精神。 二、如何构建网络主流文化 当下,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网络文化也有着明显的“去主流化”特征,即在文化道路方面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背离,在文化价值方面与社会倡导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