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220533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衬托和烘托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衬托和烘托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衬托和烘托的区别(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著名例子是

2、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

3、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衬托的意思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也可以是相反的事物间进行对比。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

4、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同样的道理也用在音乐的编曲上。目的就是要突出主题。映衬和衬托的意思有相似之处,它们可以称为近意词。烘托和映衬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不是很大,细分还是有的。 “映衬”,又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让它们之间相互对比衬托,或相得益彰。而“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象。这样看来: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注意:1反衬和对比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作比较的一方,后者表现的是作比较的两方。2正衬通常就叫做衬托,衬托指甲事物对乙事物的表现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3映衬可以是相互的,而烘托一般指单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