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讨论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0214775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讨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讨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讨论(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悟囚绿之魂:难道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1、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作者简介: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年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

2、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2、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