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0210825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桃花源记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日期教学目标一 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二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具学具预 习 要 求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板 书 设 计桃花源记 陶渊明桃花源的美体现在:一:自然环境美二:人美(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三:社会生活更美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 自读课文(散读)二 结合练习,熟悉文言知识三 结合课文思考:1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依次讲了哪些内容?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

2、、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2.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3、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4、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

3、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四、结合课文讨论:1、桃花源美在哪里? 景美优美的自然风光人美淳朴、热情友善社会生活更美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2、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

4、。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主题探究桃花源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吗?文中作者有没有给我们暗示?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五 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

5、得简略。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六 集体朗读课文。体味鉴赏写作特色。七 指名试译课文八 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桃花源的由来。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渔人进出桃源。时间先后。(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6、。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学生练习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例: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1)妻子 古义: 今义:(2)绝境 古义: 今义:(3)无论 古义: 今义:(4)鲜美 古义: 今义:(5)穷 古义: 今义: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1)(

7、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250字左右。)参考答案1.(1), (2),2.(1), (2), (3), (4)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指毫无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穷;古义:尽;今义:贫困。4.(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不足为外人道教 后 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