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课件1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0210637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7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克思原理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克思原理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马克思原理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马克思原理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课件1(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即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思想理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前提,方法论是世界观的能动应用。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第二 具有鲜明的

2、党性和阶级性 哲学具有二重性特征,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特定阶段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在思想意识领域上的反映,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第三 具有时代性和民族传统性,2.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说成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称本体论问题(也就是物质与精神,何者是世界的本质、本体,何者是派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

3、称认识论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哲学基本派别 围绕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史上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也叫哲学两大阵营)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本原的,精神是派生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承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精神为世界本原的 就是唯心主义。 围绕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凡是主张思维能够反映存在的就是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或者说不能完全反映存在的,就是不可知论(也叫怀疑论)。,二元论: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和本质

4、同时平行存在。 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是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观点看待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哲学派别,它们不是和唯物主义结合就是和唯心主义结合。并在各自的斗争中互相交织在一起,互为映证,互为说明,这种状况,构成了整个哲学历史发展的主线。并且,作为一种根本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的一切方面,都得以贯彻和体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相反,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二)

5、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历史上的唯物主义,都未能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始终不能科学彻底地解决世界物质性问题,不能最终彻底战胜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范畴的基本特点: 是从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把握和规定物质,揭示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把握住了物质的共同本质。 (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也就是意识的本质,它是由

6、物质世界派生出来的。,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无统一性,即有无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均表明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它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2、运动是物质的存

7、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不能离开运动,世界上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运动也不能离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是一定物质形态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的绝对性是无条件的,静止的相对性是有条件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 600公里的速

8、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太阳系全图,银河系,物质离不开运动,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物质离不开运动,进化方向,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退化方向,运动离不开物质,1.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是三维的,具有长、宽、高三个向度。 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空,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时空作为物

9、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是绝对的;但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4、社会的物质性,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首先,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因为; (1)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

10、会的结构和性质。 (3)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其次,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承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仅仅是构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个前提,只有从这个前提出发,进一步唯物辩证地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人类活动的能动性与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关系,才能建立起科学完整的世界观。,积极主动的把握自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征,这种把握包括两方面:一是观念上的把握,这就是理解和认识世界;一是实践上的把握,这就是改选世界,观念上对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而它对世界的把握,又必须是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实践也就最终成为人与外部世界关

11、系的实质内容。也就是说,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本质上也就是实践的关系,所以实践也就成为理解有人存在的现实世界的一个关键。,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类及其社会与自然界、主观意识与客观实在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马克思对问题的发现 马克思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首要的、根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社会活动过程。物质产生活动的内在

12、机制是同时存在的三种过程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物质生产活动的内在机制是: 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表现为由生产力状况所体现出的人与自 然的关系,决定和形成人们的物质生活。 人与人互换活动的过程 表现为由生产关系所体现出的人与人最 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在此基 础上 进一步形成人们的其他各种社会 关系、形成人的本质和人们的政治生活。,主观与客观之间相互变换的过程(把思想意志转化为合目的的客观存在;把客观实在的内容转化为主观认识。) 表现为由主客观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所 体现出的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进而形成 人们的精神生活。 以上三种过程辩证地统一于同一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之中,互为前提,又互

13、相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和制约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但又必须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为前提条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作用或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这两种关系的对立统一就形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上述两种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中,又产生和形成着思维与存在、主观意志追求与客观实在过程之间的矛盾。(客观实在过程包括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过程)。不断产生着主观意识和客观实在之间的变换,形成了意识与存在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反过来与以上两种关系形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矛盾。也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在上述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生

14、成了人们更加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进而生成了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同时,也就是在上述的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生成了人的本质,生成了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内容。,就是上述这样的发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把人及其意识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统一起来的基础。即找到了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相统一,人及其社会与自然界相统一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坚实基础。,2、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5、。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和 规定,它包含有相互联系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对象性是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征这里把它作为人所有实践的特征具体包括对象化和非对象化两个方面。 对象化: 就是通过实践,把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和主观目的客观化为现实的客观存在的过程,也就是把主观客观化、现实化,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表现。,非对象化: 就是通过实践,把客体的物质性存在及其固有的内在过程、逻 辑性和实践中的社会性内容,改造和形成主体人的思维能力。感 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技能),转 化为主体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是人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 指与

16、一般动物相区别的一切显示出人本质的人特有的能力和力量。即人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力量。具体包括精神力量、社会性力量和实践活动能力,通过实践而得以发挥和实现。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物化劳动”等。 实践的对象性是人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同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活动相区别的人类的本质特性。 实践的对象性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和自觉的对象选择和意志取向性,具有创造性。这些都是由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所决定的,最终都是由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所决定出来的。,第二层含义: 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 和形式。 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其他所有客观实在一样是物质性的,感性的活动,是直接现实的。这一点正是主观与客观能够联通的根本条件,观念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的感性形式才能最终实现为现实。 人对外部世界的把握,最终都归结到实践的把握上,实践就是人对世界精神性把握与物质性把握的辩证统一。也正是实践这种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才使实践又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终标准。,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基本特征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