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文学常识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0209830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文学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文学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文学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文学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文学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文学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文学常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积累文学常识;2. 能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3. 能结合课下注释说出重点虚实词的含义,进而能口译全文;4. 能和小组成员合作,说出本文是怎样进行说理的;5. 能说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重点:目标3、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播放:雍正王朝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 同学们,刚才这首歌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如歌中唱到的,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施仁政,察民情,顺民

2、意,得民心。贤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确提出“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其实,战国时期的孟子早已论证了这一思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处理导学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 孟子,名 柯,字子舆 ,邹(现山东邹县)人, 战国 时期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他是 儒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 亚圣 ”,后世常以“ 孔孟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 仁政 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2. 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

3、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3.孟子的思想: 人性本善 、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 4.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二)导学案划分停顿 (划出最明显的一处或几处)1.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4、所畔三、导学案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完成重点虚实词的理解,并口译全文。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之:的 城: 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3.环而1攻之而2不胜环:包围 而1:表顺承 之 :代这座城 而2:连词表转折

5、4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6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粮食 多:充足7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委:抛弃,放弃 而:然后 去:离开 之:代“城” 是:代词,这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 所以 域:动词,限制 以:凭借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固: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 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兵革:本意是“兵器

6、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10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得:施行 道:正义,此文指“仁政” 者:的人 ,此处特指君主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1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之:到,到达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13.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

7、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

8、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四、质疑与探究 预设问题: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二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如何? 战争结果如何? 为什么?4.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_。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

9、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4. 由战争引申到治国,得出人和的实质:施行仁政。5.请学生归纳总结论证过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也是论证方式的特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以守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

10、说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其议论中的排比、对比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追问: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其作用?明确: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追问:文章第四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明确: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6. “道”和 “人和”有何关系?“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

11、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五、拓展延伸1.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孟子语录: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孟子故事: 1)孟母三迁 2)孟母断机杼2.人和的战争和名言人和的战争:1)项羽的巨鹿之战 ;韩信的背水一战 ,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人和的名言: 1)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2)人心齐,泰山移3)众人拾柴火焰高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六、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文(逐字逐句翻译全文);2.二选一 1)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理解。七、小结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