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21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0202685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2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2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2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2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初三上册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丰原学校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课题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 醉翁亭记编者王巧玲参与人语文组全体人员修订完善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引水入渠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

2、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查漏补缺 1、生字正音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2、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3、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锁定目标

3、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百家争鸣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

4、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精彩亮相实弹演习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

5、“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课堂小结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

6、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布置作业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2、认真完成资源学案。板书设计 (一)亭的环境:环滁狼牙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醉翁亭记 (二)风景画: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与民同乐(三)风习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 点明全文主旨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