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三语文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

上传人:wm****2 文档编号:110202422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三语文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三语文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三语文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气象物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2、了解气象物候在古诗中的表现。过程与方法1、积极思考,借助各种学习材料,发现并研究问题。2、能用气象物候知识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古诗中的意象所寄托或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2、能够感受古诗的美,提高自己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诵读四首古诗,背诵并赏析其中的名句。2、能理解诗中的物候现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对说明文知识和古诗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由于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圈与知识面相对狭小,赏析古诗的能力还较弱,而赏析古诗又是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美学,陶冶情操的重

2、要途径,所以我在这一专题的教学中,轻两篇说明文的教学,重四首古诗的诵读与典型意象的赏析,努力让学生感受古诗之美。学法指导及教法:1、学生概括两篇说明文的重点知识。2、学生多诵读古诗,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意象来赏析古诗。3、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想结合,引导学生多开口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清澈透亮的鼎湖山泉水,奔流不息的林中小溪,飞红滴翠的黄山,奇山异水甲天下的桂林,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大自然的美。这也激起我们去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深厚兴趣。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专题气象物候,去聆听大自然特有的语言,感受自然之美。一起读学习目标。活动一:基础知识积累

3、【过渡】专题的名字是气象物候,那么什么是气象,什么是物候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它们的定义。1、气象物候的定义气象: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霜降、下雪、结冰、解冻等。2、预习检查【过渡】课前让大家预习,我们来检查一下(1)找出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并解释。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白天太阳周围有晕圈,夜里要下雨;晚上月亮周围有晕圈,第二天中午要刮风。(补充:一更 黄昏

4、 戌时 1921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 欧阳修)二更 人定 亥时 2123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三更 夜半 子时 231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四更 鸡鸣 丑时 13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五更 平日 寅时 35 阎王要人五更走,不会留人到天明。)东虹轰隆,西虹雨:刚下过雨,如果彩虹出现在东方,就光打雷不下雨;如果彩虹出现在西方,将会有大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上出现朝霞,阴雨天就要来了;傍晚出现晚霞,接下来的几天都会天气睛朗。(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提到的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纬度(南北)经度(东西)

5、高下(海拔)古今(3)名句背默笛中闻折柳,_。塞下曲六首(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_。凉州词_,单于夜遁逃。塞下曲_,春江水暧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活动二:古诗中的物候【过渡】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会用物候现象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探索课本四首古诗中的物候现象。1、诵读四首古诗,你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并用物候知识来解释。【过渡】请大家自由诵读四首诗,说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解析* 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2)凉州词

6、: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是指气候学中所讲的夏季风,就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暖湿偏南气流。“玉门关”是一个地名,它处于河西走廊西部的甘肃省敦煌县境内。玉门关的四周群山环绕,地形起伏大,高大的山脉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盆地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有着明显的大陆性。夏季风的势力弱,侵入内地的速度慢,影响时间短,特别是我国北方就更短了。每年45月之间,夏季风到达了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长江流域;直到7月份才推进华北与东北;到了9月,它又受到北方冬季风的逼迫,所以又迅速地撤回到长江以南。因此夏季风春风也就吹不到玉门关了。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所以那里的空气是相当干燥,自然降水也就十分稀少了。东西经度不

7、同。(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解析* 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解析* 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2、质疑与释疑【过渡】从物候学的角度看这四首古诗,有没有不符合物候学常理的地方,能不能给个合理的解释?(1)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解疑* 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

8、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诗意的语言才能给记者的心灵更多美的享受。(2)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解疑* 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雁、雪,描写将将士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及塞外战斗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豪情。3、根据提示,初背四首古诗。【过渡】我们大家一起从物候的角度初步感知了四首诗,我们一起来根据提示,背诵一下。第 5 页 共 5 页 塞下曲 李白五月_,无花_。笛中_,春色_。晓战_,宵眠_。愿将_

9、,直为_。 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_,一片_。羌笛_,春风_。 塞下曲 卢纶月黑_,单于_。欲将_,大雪_。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_,春江_。蒌蒿_,正是_。4、练一练:用物候知识解读下列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季节交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地势高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季叶绿花红)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南北纬度)活动三:古诗词曲中的意象【过渡】诗歌创作不据泥于实际,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将实物虚化,以诗意的语言传递给读者更多的美感。我国古代诗人更是如此,他们热爱大自然,经常将自然界的物候现象融入诗词中,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也

10、正如明末学者黄宗羲所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万物都会随时间推移而很快烟消云散,但诗人能赋予这些景物以一定的思想感情,物与意合,形成意象,多个意象进而聚合成意境,景在人已非,古人以文字为媒介,让我们今人也能感知、理解他们古人的情怀。1、物象、意象、意境的区别【过渡】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诗词赏析中经常出现的物象、意象、意境三者之间的区别,下面以元曲天净沙秋思为例,来给大家简单解释下。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11、在天涯。(解释)单独的人或物就是物象(形象),有形有色的物象注入情或义就成了意象,由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的大场景就构成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具备了凄凉,苍茫,伤感的意境。2、再读四首诗,画出诗中意象,并探究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过渡】我们再来品读四首诗,找出诗中典型意象,根据这些意象,探究诗人的情感世界。塞下曲(李白):雪、折柳、剑,描绘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表达将士杀敌报国的情怀。凉州词(王之涣):孤城、杨柳、春风,描绘壮阔荒凉的塞外图景,表达将士的思念亲人以及戍边的悲壮,寄托了作者对将士们的同情与劝慰。塞下曲

12、(卢纶):雁、雪,描写了将士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及塞外战斗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豪情。惠崇春江晚景(苏轼):鸭子、桃花、蒌蒿、芦芽,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看画中之景时的喜悦、高兴之情。(小结意象赏析方法:抓曲型意象,找出所写对象的外表特征,再找出其中蕴含的深意或作者本人的情感。)3、根据提示,再背四首古诗。【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诗的内涵,下面我们再来背四首诗,背诵时,抓住典型意象,将诗的意境在自己脑海里转化成一幅动静结合、形声俱全的画面。 塞下曲 李白五月_,无花_。笛_,_。晓战_,_。愿_,直_。 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_,一片_。羌_,_。 塞下曲 卢纶月_,单于

13、_。欲将_,_。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_,_。蒌蒿_,正是_。4、练一练:圈出典型意象并赏析。【过渡】我们来练一练,能不能找出下列诗句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文化内涵。“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柳:与“留”谐音,以折柳表惜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菊花:坚强的品格,高贵的气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花:不怕打击、挫折,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月:离别愁绪,思念之愁5、听朗诵,找意象,品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题】典型意象是什么,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活动四:结束本节课1、小结本节课内容。这一节课,我们首先一起学习了关于天气的谚语以及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问:三条谚语是什么,四个因素是什么),重点学习了物候现象在古诗中的体现,典型意象及其意义。如看到“柳”,我们要想到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