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科教优势致力农村人力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0200501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6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挥高校科教优势致力农村人力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挥高校科教优势致力农村人力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挥高校科教优势致力农村人力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挥高校科教优势致力农村人力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挥高校科教优势致力农村人力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挥高校科教优势致力农村人力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挥高校科教优势致力农村人力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挥高校科教优势致力农村人力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 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力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刘大群薛庆林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伟大战略决策,描绘了“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要实现“富 裕”的目标,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而在生产力中,人是最关键、最活 跃的因素。而“民主、文明”更需要以更高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可以肯定的说,全面提高劳 动者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现状

2、并 不乐观。为此,从2 0 0 0 年,我们开始提出实施“一村名大学生”工程,目的是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带头人”。 一、解决“三农”发展缓慢、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 立论初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农民大国。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按居住地 和职业划分,农村人口占6 4 左右。河北省是7 4 左右。而发达国家1 ,如美国的农业人口 占不到3 ,日本不到1 0 。因此,中国的长期发展受制于两个基本矛盾:第一是人地关系 高度紧张,称之“基本国情矛盾”:第二是基本体制矛盾,即城乡二元结构。要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

3、兴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的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核心为农业、关键在农村、实质是 农民。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举足轻重。而解决“三农”问 题、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就是农村缺乏应对各方面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 一) 由于历史性的政策原因,我国农村发展缓慢、人才匮乏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和牺牲,包括物质、资源、 人才、智力等方面。据测算2 ,改革前的1 9 5 0 1 9 7 8 年的2 9 年中,我国政府通过农村各项 或明或暗的征收制度取得“明税”9 7 8 亿

4、元,“暗税”5 1 0 0 亿元,“暗税”是“明税”的5 倍。 改革后,农村征收制度并无实质性变化。虽然当时实行了粮食定购合同制度和市场收购,但 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是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幅度的6 倍,抵销了农产品价格上 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1 9 7 9 1 9 9 4 年的1 6 年间,政府通过“暗税”从农民那里占有了大约 1 5 万亿元收入,同期“明税”总额为1 7 5 5 亿元,“暗税”是“明税”的8 倍。据统计,1 9 5 2 1 9 9 0 年间,我国工业增长了6 5 倍多,而农业只增长了3 倍多,两者增长倍数比为2 1 :l 。 就是说,农业以3 倍的增长支撑了工业6 0

5、 多倍的增长。由于政府优先发展工业化的战略、 长期实行过度提取农业剩余的制度,致使我国重工业倾斜发展、大工业结构偏重、农业长期 超负荷运行,农业资源大量流向工业部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此外,通过高考、参军、 招工等途径,将农村中绝大多数出类拔萃的优秀青年人才选进了城市,使农村人才、智力长 期流失。致使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3 。目前在我国9 亿 多农村人口中,有2 亿多文盲和半文盲,占农村整个人口的2 3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 0 。 在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平均每百个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有8 9 6 个,小学文化程度人数 有3 3 6 5 个,初中文化程度人

6、数有4 6 0 5 个,高中文化程度人数9 3 8 个,中专程度人数有 1 5 7 个,大专及以上人数0 4 0 个。我国农村1 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 年,与 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 年,平均每一千万乡村人口中只有9 人接受了高等农业教育,每一万 乡村人口中只有3 人接受了农业中等专业教育,每一百乡村人口中有1 4 9 人接受了农业技 术培调。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 延缓了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影响了“三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生存能 力,必然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 二) 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

7、力的城市转移,农村智力资源面临再次流 失的冲击 据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肯定,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更不 可能建成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转变,由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城镇人口比重只有3 8 左 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 0 多个百分点。因此,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首先需要实现城镇化,这 也是发达国家走过的成功历程。城镇化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 人口比重日渐增多,这是城镇化的一般表现形式。二是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 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日益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这是

8、城镇化深层的文化特征。三 是社会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二、三产业 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这是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因素。因此,城 镇化建设首先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流向城镇。据有关调查, 流动就业农民有8 0 以上进入城市,外出就业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比例约为 4 :4 :2 。可以肯定地说,凡在城里能长期就业和稳定居住下来的,一般是智力较好、素质 较高或是经济实力较强的人。据统计,近年来异地常年转移农民人数占同类文化程度人数的 比例是:大专和中专程度为1 0 0 ,高中文化程度为4 9 7 ,初

9、中文化程度为3 3 9 ,小学文化 程度为1 8 4 ,文盲和半文盲为8 9 5 。如此以来,农村的大量资金和高素质人才将再次流 向城镇,而滞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主力军将是妇女、老年人和儿童,有人戏称为3 8 ( 妇女) 6 0 ( 老年人) 6 1 ( 儿童) 部队。这就使本来已十分匮乏的农村人才资源雪上加霜、已经步履 维艰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困难。农村长期“失血”,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人员缺乏 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改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必将 受到严重影响。 ( 三)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急需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涵义是:

10、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 首要任务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在做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作的同时。充分依靠 科技,以市场为中心,逐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城镇化发展的最终 目标之一是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来减少农村人口,使滞留在农村土地上的农民平均占有 2 6 7 更多的农业资源( 主要指土地资源) ,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小规模生产”的目 的。据2 0 0 1 2 0 0 2 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测算,通过城市化,当我国农村人口数量降到全 国的2 5 以下时,我国农村的土地才有可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农产品的成 本才会大大降低

11、,农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的比例才能得到大大提高,农民才能从传统的农 民变为现代农业工人,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能达到与城镇人口相等或接近的水平,真 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然而,靠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我国人口增长的态势, 在未来的2 0 年可能无法减少农民的绝对数量。按国家“十一五”规划,五年内减少农村人 口4 5 0 0 万人,即每年减少9 0 0 万农村人口。如此计算,再过2 0 年,理论上可减少农村人口 1 8 亿人。在此期间,我国人口将增加3 亿人左右,其中可能将有2 亿左右人增加在农村。 因此,在未来的2 0 年之内,我国农村的人口压力依然沉重。此外,随着城镇化的扩张,工

12、 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占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即使国家 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2 0 年后我国农民人均占用的农业资源不一定会比目前增加,甚 至还可能减少。因此,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除依靠国家政策和科技外,必须解决农民的自 身素质问题,这就需要一批既懂科技、又通市场、既善经营、又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 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 提到,“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伤则国贫”。由此可见, “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之所在。纵观发达国家走

13、过的历程, 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强盛,除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外,资金、资源、国民素质被认为是三大制 约因素,资金和资源除自身条件外还可以引进,唯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其国家自己来 独立解决。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的进程中,最应该抓的,也是往往最容易忽 视的是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毋须质疑,国家强盛基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源于 教育事业的发达,“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 乃国家强盛之本、民族振兴之源,重视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不可不为万事之首。而当 前教育发展的重点、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如何解决农民,特别是村级领导班子素质较低、农 业科技人才缺乏

14、的问题。综上所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需要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 倾斜的同时,重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农村一批既受过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又立志献身农业 的新型农民。 二、逐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实施搿一村 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基本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 包括高等农业教育) 办学模式,很难直接为农村输入人才。 如何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逐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推 动“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是每一个高等农业院校都应该 认真思考,并矢志实践的现实问题。河北农业大学2 0 多年坚持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

15、实 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特别是“带头人“素质的重要性,也使我们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渠道。结合农村发展的现状,适应促进农村经济社会 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并与各级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学校决定利用自 身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和多年来坚持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的“太行山道路”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办好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探索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 教育的新模式,确立了“以人为本,治穷先治愚,治愚先育人,育人先育带头人”的工作思 路,提出了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思路,决心为农村培养一大批来自农村,定位农 村,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

16、念,懂农业科技,了解市场,引领农民致富,建设新农村的实用人 才。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农村“两委”班子成员( 或后备干部) 、科技示范户、农业企业 或农民经济组织负责人。该“工程”的实施,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是农民经济组织建设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裕、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对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这些同学在高等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可以受到大学校园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观念 的熏陶,思维视野会更加开阔,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该“工程”的成功实践,将实现高等农林院校为农村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的招生就业模 式、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拓宽高等农林院校的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一) 经教育部批准,确立新的考试录取模式。经报国家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厅批复, 我校2 0 0 3 年开始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