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10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PPT课件

上传人:万**** 文档编号:110200145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10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10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10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10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10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10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10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PPT课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又呈吴郎,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题解,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

2、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注释,宁:岂,怎么。 转:更加 防:提防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 征求:指官吏征收的苛捐杂税。,鉴赏,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自己过去任由邻居扑枣,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邻居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委婉劝吴郎,民苦的根源,思想,普通的打枣小事,人民的水深火热,老泪纵横,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艺术,首先,以诗代书信,词语明白如话却

3、又委婉含蓄。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就又呈吴郎这首诗分析说明。,1、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不但自己任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邻”,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人打枣:“便插疏篱却甚真”,艰难岁月,大家要互敬互爱。 2、诗的尾联,他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忧国忧民,以至痛心流泪:“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3、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次赴心肠,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