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学6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0199850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教育学6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科教育学6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科教育学6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科教育学6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科教育学6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科教育学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教育学6(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科教育学,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张向阳 zxy6990,第五单元 观课:历史教学管理的常规性活动,观课也称为“看课”,更为通俗的说法是“听课”。它是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领导、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同行了解师生教学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材教法的重要手段,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一、观课的目的与作用,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P.429 教学需要艺术,但教学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风格与气质。技能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来

2、掌握乃至娴熟,而气质、风格则需要激情、修养、磨炼与领悟才能逐渐形成。,1. 观课的基本目的,第一,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观课活动基本的一环。 第二,诊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观课活动的基本任务。 第三,评判教师教学的总体水平,观课活动的总体目的。 第四,学习借鉴同行的优势长处,教师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五,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管理的终极目标。,2. 观课活动的作用,作为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领导、教研员、学校管理者等,观课是为了监督检查教学行为、评估指导课堂教学、挖掘教学新秀、探索研究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动力。 作为一线教师,观课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并为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即

3、使是一节看来是失败的课,也有着可供观课者学习与反思的价值。,二、观课的基本类型,根据观课目的、观课主体、观课对象和所观察课堂教学的性质,观课活动大致分为“三大类十四子类”。 第一,研究类(具有主动性特征) 第二,指导类(具有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特征) 第三,考评类(具有被动性特征),1. 研究类观课,一般性观课 分析性观课 诊断性观课 切磋性观课 研讨性观课 实验性观课,2. 指导类观课,总结性观课 示范性观课 比较性观课 跟踪性观课 相关性观课,3. 考评类观课,检查性观课 考核性观课 评优性观课,三、观课全程的三环节,完整的观课并非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观察,实际包括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依次相

4、连的环节。,教师,学生,班级,熟悉课程内容,了解教学状况,掌握教学设计,确立参照系,分析,反思,总结,诊断,四、师范生观课的准备与实施,历史师范生观察的大都是中学的新授课,实施的是研究类的一般性观课。为了学习的需要,往往观察的内容较全面。 但因师范生缺乏充分的教学实践经历,因此最好采取分组合作的观课形式。即若干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人主要负责观察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如实做好观课记录;课后综合观察结果,交流观课体会,对所听的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1.观课前的准备工作,物质准备:纸笔、记录器材、课程标准、教科书、相关表格(课堂提问记录表、教学流程记录表、授课现场草图) 心理准备:确立自己的学习者心

5、态;把握客观合理的观课标准;了解授课教师、学生的有关情况;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 知识准备:把握本课在历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基本的历史知识内容;预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2.课前观察的要点,观课需要进行课前观察,因此观课者必须提前进入课室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 按照观课分工,选择合适的观课位置; 观察学生进入课室的状态; 观察课室空间布局和设施、绘制草图; 观察教师的课前准备; 有机会可与师生进行简单攀谈。,示例1:课堂提问记录表 课题:五四爱国运动 教师: 授课班级:高一2 人数:57,示例2:教学流程记录表 课题: 教师: 授课班级:,示例3:授课现场草图 课题: 班级: 人数: 地点:,3

6、.观课笔记的基本内容,观课笔记:把握真实、典型、及时原则。 例如:记录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衔接过渡、细节特色、典型资源、板书提纲等;写下一些备注、疑问、点评、推想等。 概括而言,观课三阶段的观察包括:三“弄清”(弄清历史教育功能、教学理念、知识体系和深度)、三“准确”(准确把握核心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后训练目的)、一“灵活”(灵活看待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与教法选择)。,观察教师,观察教师的整体状态、教师的施教行为。例如: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怎样呈现内容、完成教学拓展;怎样启发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和策略。,观察学生,观察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学习表现。,观察班级,学习环境、整体学风。,4.课后分析与评价,观课目的最终落实在课后省思阶段。 如何分析与评价一节历史课? 较为恰当的做法,是课后先由执教的教师进行说课,然后再进行分析和评价。 实际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课,任何一个课都会存在若干可圈可点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