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学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0188755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18学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7—18学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7—18学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7—18学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7—18学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18学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18学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秘密启用前2018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 卷 2018.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题号下面。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 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原创)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陶诗的自然美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

2、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 “今日天气佳

3、”, “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

4、,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这些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

5、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语出文心雕龙)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B.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却令人感到赏心悦目。C.陶渊明即使描写寻常景物,也带有盎然生趣,这与其诗和生活完全相融有关。D.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作品讲求对偶辞采,他独树一

6、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旨在阐述陶诗的自然美,并从取材、语言、说理三方面进行论述。B.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 C.由潘德舆的话可知,陶渊明能从万物之中体悟哲理,并能把它写成诗句。D.文章按“总分总”展开,先总说风格,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升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B.我们在陶诗中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既因为陶渊明写诗力图朴素,也因为其技巧圆融,作品浑然天成。C.元好问评价陶渊明“此

7、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可以看做陶诗自然、朴素、淳真风格的一个注脚。D.陶诗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二)(原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诗人的孤寂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

8、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

9、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

10、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

11、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B.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C.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D.作者借论雪莱的话,批评了一般人只是把读诗作为一种消遣,不深究其含义的做法。5.结合全文,逐条分析“诗人的孤寂”的原因。(5分)6.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

12、证明了怎样的观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

13、.8%和1.7%。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材料二(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报告,实际增量数据截至2016年)材料三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十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

14、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 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

15、最需要厚积薄发的。”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材料四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